同伴交往指的是同伴之間通過接觸而產(chǎn)生的相互影響的過程。同伴關系不僅是人際關系的主要組成部分,而且它在兒童社會化和身心全面健康發(fā)展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對幼兒來說,進入幼兒園后他們開始試探著與同齡伙伴平等交往,這樣有利于他們形成自尊、自信、活潑開朗的性格,有利于促進其社會化及心智的發(fā)展。人的交往合作能力也應該從這一時期就開始著手培養(yǎng),對克服糾正幼兒的缺點具有重要作用,鑒于筆者從事幼教工作的實際,對教師如何培養(yǎng)大班幼兒交往能力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議。
一、 大班幼兒同伴交往能力存在的現(xiàn)實問題:
良好的同伴關系有利于幼兒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培養(yǎng)幼兒與同伴的和諧關系是每個家長和教師的共同責任和心愿,然而從現(xiàn)實問題入手,幼兒同伴交往的現(xiàn)狀不容樂觀,具體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同伴交往中幼兒存在著攻擊性行為,主要表現(xiàn)為
罵人、打人、踢人、搶別人的東西、損壞別人的活動成果等。
攻擊性強的孩子非但不能滿足他們自身的需求,反而增添了
許多不安全的因素。出于自我保護的本能,其他幼兒產(chǎn)生了
回避、拒絕的心理。隨著道德感的發(fā)展,他們不喜歡和那些
在他們看來“干壞事兒”的“壞孩子”玩。
第二,幼兒在合作性游戲中總會因規(guī)則不統(tǒng)一、角色
分配不稱心、玩具使用不合理等諸原因而發(fā)生矛盾、沖突
與對抗。
第三,孩子們活動時都喜歡和能力強的幼兒在一起,因
為他們能促進活動向更高層次發(fā)展。能力差的孩子在活動中
非但不能出謀劃策,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有時甚至顯得笨
手笨腳,故此遭到同伴的“排斥”。
第四,在幼兒時期幼兒普遍存有愛美傾向。干凈、漂亮
能迅速吸引對方,使交往的對方產(chǎn)生親近感。反之,如果幼
兒沒有良好的生活習慣,穿著不夠整潔,則遭到排斥。
第五,不同家庭結構存在幼兒交往經(jīng)驗上的差異性,家
長的撫養(yǎng)方式,過度包辦,使幼兒的交往實踐得不到鍛煉,
導致幼兒間社會性發(fā)展的不平衡性。
第六,當前在兒童同伴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
就是以自我為中心。
二、大班幼兒同伴交往能力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未來社會需要我們的下一代具有較強的社會交往能力。而幼兒期是社會性萌芽時期,喜歡伙伴;但同時由于心理發(fā)展又處于“自我為中心”的階段,由于缺乏經(jīng)驗不知道如何與別人正確的交往,交往過程中很容易產(chǎn)生沖突,具體的原因如下:
第一、大班的幼兒已有想與人交往的意識,他們喜歡同伴和集體的游戲,但由于幼兒年齡心理特點是“自我為中心”,加之獨生子女的優(yōu)越地位,使得他們之間難以就某一問題達到共識,且互不相讓,不愿意向?qū)Ψ酵讌f(xié)。兩者互相沖突的矛盾結果,就是攻擊或爭吵的現(xiàn)象。
第二、現(xiàn)在的孩子都是獨子,他們與成人相處的時間長,成人總是習慣順從孩子的意愿,滿足他們的欲望。當同齡人之間進行活動時,都想得到最好的。
第三、現(xiàn)在的家庭住宅都是單門獨戶的,限制了幼兒之間的交往,也限制了幼兒的活動空間。再加上電視、VCD、電腦豐富多彩的內(nèi)容,更是影響了幼兒的交往機會,使幼兒不知如何與人交往合作。
第四、家長對孩子過于溺愛和愛惜,當孩子要與同齡人交往時,往往擔心自己的孩子會吃虧或委屈,就限制或減少孩子的交往。
三、對大班幼兒同伴交往能力培養(yǎng)的對策:
兒童交往的需要是與生俱來的。兒童也只有在與同伴的交往中,才能真正得到孩子式的興趣和歡樂,他們的社會性才能得到逐步發(fā)展。要如何培養(yǎng)幼兒的交往、合作意識和技能,幼兒園不僅是孩子活動的天堂,交往的場所,也是對幼兒進行交往、合作技能培養(yǎng)的最佳場所。因此, 老師只能循序漸進、分類指導、各個擊破、才能達到事半功倍整體推進:
第一、利用身邊的人和事,設身處地的誘導是交往能力培養(yǎng)的基礎:
顏顏是個個性和口語表達能力比較強的孩子,但在動手能力方面比較欠缺,在操作活動時,只要看到比自己好的作品就“破壞”,常常引得同伴的埋怨,老師的批評對他的教育似乎起不到效果。有次,顏顏與陳謙在結構區(qū)建構一輛很有創(chuàng)意的汽車,我及時地表揚了他。顏顏受到了老師的表揚,十分自豪。當他們在為自己建構的汽車做最后的工序時,培豪的汽車缺少一個輪子就趁顏顏在尋找玩具時卸他們汽車的輪子,在卸輪子時把汽車弄壞,一看到自己的汽車壞了,顏顏就與陳陳爭吵起來,而且哭得特別的傷心。看到這情景,我有意說:“你很傷心哦?”顏顏說:“我是很傷心,這是我和陳謙一起拼的汽車,培豪把它弄壞了,我當然很傷心。”“真可惜,這么漂亮的汽車壞了,是會傷心的。不知道你以前把小朋友的東西弄壞了,他們會不會像你一樣的傷心?”“肯定也會傷心。”……通過交談,我讓顏顏體驗了別人被他“破壞”作品時的心境。這樣,通過這種移情的教育方式,逐步改變了他以往“妒嫉”的心理,也使他逐步懂得珍惜和尊重別人的勞動,學會了與人和諧相處。再如,班上有二個幼兒在糾紛時,一個孩子打到另一個孩子的鼻子,流了鼻血,這時,許多的孩子就開始起哄:“該死了,叫老師不讓回家。”“打110,叫公安局來抓你。”“叫老師中午不讓你吃飯。”等等?吹胶⒆右桓“幸災樂禍”的表情和“落井下石”的心態(tài),我組織大家討論:“如果你做錯了事,你希望得到老師和小朋友的批評還是諒解?為什么?”大家的回答都希望得到諒解,也保證下次不會在犯。老師有意的說:“不是吧,我剛才聽到的好像不是這樣,要不xxx小朋友做錯了事,你們都要求老師對他進行懲罰,甚至要求老師不讓他回家。”聽老師怎么一說,大家都你看我,我看你,低下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