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訓練是促使孤獨癥患者生長正;^程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強調(diào)早期訓練的有效性,往往會使人產(chǎn)生過高的期待和希望,從而低估了孤獨癥兒童生長發(fā)育障礙的嚴重性,對孤獨癥兒童進行早期訓練、誘導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絕不是能在短時間內(nèi)使有孤獨癥障礙的孩子步入正常軌道的靈丹妙藥。
11.訓練的目的是看他是否學會了某個知識內(nèi)容嗎?
無論采用哪種訓練療法體系,首先應明白訓練的目的:是幫助孤獨癥兒童體驗到與人交往的愉快感,提高他們在社會交往中的主動和自制能力。因此,無論與他做什么活動,都要注意:
l 使他在愉快的交往活動中體驗到完成一個課題的成就感;
2 激發(fā)他樂意 “主動參加”的內(nèi)在動機;
3幫助他建立人際交往中“是”與“非”的概念。
從這一點出發(fā),無論是哪種訓練方法,在實施過程中所進行的項目,都只是手段,其目的都是促進孤獨癥兒童的社會交往能力,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力。例如:訓練患兒識別顏色只是手段,目的是讓患兒在與訓練者學習識別顏色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是愉快的,與人交往與配合是愉快的,只有這樣才能為他進一步具有學習能力打下基礎。
12.對訓練常見的錯誤認識是什么?
最常見的錯誤認識就是將目的與手段混淆,如:誤以為訓練的目的僅僅是讓孩子學會識別顏色,因而在訓練過程中強迫孩子長時間被動配合,這樣做的結(jié)果往往是:孩子可能學會了幾種顏色,但他對于訓練活動--- 這一必須與人交往的過程產(chǎn)生恐懼和厭倦。而這只會對孤獨癥患兒潛在的社會適應能力起到破壞作用,甚至使他們越來越難以與人配合,愈發(fā)自閉。所以在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教孤獨癥兒童識別顏色時,訓練者首先要意識到:識別顏色首先是借以與患兒發(fā)生交往的手段,而導入愉快的交往則是目的。在明確這一點后,訓練者的任務就是把握如何讓患兒在愉快的交往中學習識別顏色,及在識別顏色的過程中體驗愉快的交往。事實是(不只是對于孤獨癥患者)對所有的人來說,要想順利地融入社會生活,首先取決于每個人是否“樂意參加”,而不是靠被動的壓力。
大量訓練療法的有效性研究證明:在對孤獨癥患者進行感知及人際交往障礙訓練時,訓練者(治療者)與患者之間的關系是關鍵中的關鍵。能否建立融洽的關系是衡量該項訓練是否有效的最重要的標志。
13.在哪里讓孩子接受訓練最好呢?
孤獨癥兒童的早期干預與訓練,一般分兩種場合進行:
、偌彝ビ柧 —— 在國外家庭訓練由專業(yè)訓練者小組到家庭中指導家長進行,他們可能是集體來,也可能分別來,至于每周來幾次,要視孩子的需要及家庭居住的社會提供訓練指導的能力而定。在美國,家庭訓練的指導一般持續(xù)到孩子三歲為止。家庭訓練可使家庭在專業(yè)訓練者的指導下學會訓練孩子的具體技巧,并使訓練者了解該患兒的家庭環(huán)境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為家長、專業(yè)訓練者在孩子的問題及進步提供良好的溝通機會。
、趯I(yè)訓練 —— 專業(yè)訓練指的是讓孤獨癥兒童到專業(yè)訓練機構參加訓練。在國外,專業(yè)訓練機構分設在普通學校、民辦殘障中心內(nèi),或是專為孤獨癥設置的訓練機構,專業(yè)訓練始于三歲,持續(xù)到六歲(學齡),所以專業(yè)訓練就是早期教育的第二個階段學前教育階段。
14.如果附近沒有專業(yè)訓練機構,如何對孩子進行訓練呢?
在中國目前能夠為孤獨癥兒童提供學前訓練及早期干預的專業(yè)機構很少,遠遠達不到為患兒提供社區(qū)化服務的層面,即極少有家庭能夠?qū)⒑⒆酉笏陀變簣@那樣每天送到訓練機構去接受矯治。這種環(huán)境條件下,家庭訓練成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可行的形式。家長作為要長期陪伴孤獨癥兒童成長的人員,須要同時擔負起訓練人員的職責。
15.操作家庭訓練的前提有哪些?
在家庭中對孤獨癥兒童進行訓練,應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① 家庭成員應了解有關孤獨癥的知識,了解孤獨癥兒童的一般性特點和自己孩子所獨具的特點;
、 家庭成員應學習和掌握孤獨癥兒童訓練的基本理論和操作技巧;
③ 按照由專業(yè)機構或人員為孩子制訂的個別訓練計劃,對孩子進行有計劃、有系統(tǒng)的訓練。
、 定期請專業(yè)人員對孩子評估。
要具備①②兩點,就需要家庭成員學習有關資料、參加關于孤獨癥知識的講座、家長交流,參加訓練技巧培訓班等活動;要具備③④兩點則需要孤獨癥兒童的家庭與專業(yè)訓練機構及人員保持聯(lián)系,將家庭訓練置于專業(yè)指導之下,保證訓練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