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習得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是個體內部言語機能的成熟與外部環(huán)境刺激相互作用的結果,兩者是互為條件的。聾兒由于聽力障礙影響了言語機能的發(fā)育和語言信息的輸入,打破了語言習得進程中內、外因素的平衡。語言發(fā)展的遲滯又嚴重影響了他們的認知、情感及社會性的發(fā)展。聾兒早期教育必然肩負著恢復內外因平衡、康復語言的重擔。因此,應該重視每一個影響聾兒語言康復的教育因素,努力創(chuàng)設最佳的康復教育環(huán)境。
語言環(huán)境的質量直接影響聾兒語言的習得,也是影響聾兒語言發(fā)展速度的最重要的外因。心理學表明:孩子最初的語言是表達情緒、情感和愿望的,情緒對孩子語言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對聾幼兒更是如此。聾兒家長也是影響聾兒語言習得的重要因素。家長的心態(tài)、情緒、教育方法的差異最終會導致教育結果的不同。對聾兒說來,良好的助聽效果必不可少。本文就四個方面的問題加以探討。
一、利用助聽設備提高聽音學語的質量
聾兒語言康復教育最直接的目的是引導聾兒開口學說話。學說話又以聽說話為基礎。對聾兒,特別是聽力損失較重的聾兒,只有借助于助聽設備才有可能聽到聲音。助聽器或人工耳蝸的戴用是他們聽到聲音、聽好聲音的第一步。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的教師常常不厭其煩地教,但聾兒卻往往沒有相應的反應。這種情況的出現,教師多認為是由于聾兒情緒狀態(tài)欠佳或精神不集中所致,容易忽略孩子的助聽狀況。
曾有一位聽力損失并不十分嚴重的聾兒,僅僅是因為兩年多的時間內未調試其戴用的助聽器,語言學習效果一直不理想。經重新測聽并以新的測聽結果為依據調試了助聽參數后,該聾兒對聲音的感知能力有了明顯的的高,發(fā)音狀況也有極大改變,并對聽辨聲音、發(fā)音訓練開始產生濃厚的興趣,主動學習、主動與他人言語交往,F在,這名聾兒已在重點小學學習了一年,成績很好。
顯然,助聽裝置的充分利用在聾兒康復教育中有著特殊的意義,家長及教師必須隨時注意聾兒的助聽效果是否處于最佳狀態(tài),發(fā)現問題應及時進行調整,并需定期為聾兒進行聽力測試和助聽效果評估。做到這一點,聾兒語言康復教育才有可能獲得良好效果。
二、重視語言環(huán)境的作用
對于語言習得,盡管有不同的觀點、不同的流派,但都不否認環(huán)境對于幼兒語言習得的重要意義。聾兒所處語言環(huán)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他們語言學習的質量,是最重要的外因。教育者提供的豐富語言刺激,可以潛移默化地提高耳聾兒童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聾兒語言康復教育與正常兒童教育的差異之一在于學說話是其他類學習的基礎。然而,教室中學習的內容,特別是語言內容,若不在生活中鞏固與發(fā)展,就難免很快忘卻。作為聾兒康復教師,我們須盡力改變“小學化教育”的傾向,努力將聾兒對語言的掌握過程引入自然習得的途徑,重視發(fā)展其言語能力。這就要求我們?yōu)槊@兒創(chuàng)設良好的有聲語言環(huán)境,給予他們參與交往、使用語言的必要條件和充分的機會。通常的做法是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一些生活情景,通過角色游戲、模擬表演等方式為聾兒創(chuàng)造語言環(huán)境、提供語言交流的機會。也可以把聾兒帶到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去,借助真實、自然的情境來引導聾兒學習語言。
以學習“買東西”為例。聾兒在教室中接觸過類似的角色游戲,通過直觀的“表演”,學習相應的詞語和基本的言語交流模式;生活中,教育者,主要是家長,可以在“溫故”的基礎上,帶聾兒到商店去嘗試購物的過程,學會恰當運用已掌握的語言知識。此外,語言交往內容要豐富,范圍要廣,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應有所涉及,幫助聾兒逐步構筑起語言符號系統。
由于言語感知不足,聾兒對表示時間、空間、事物關系的詞語理解困難。因此,將語言的材料有序地組織起來,使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互作用,讓動作符號、形象符號、語言符號經常處在轉換之中,也是加速聾兒語言康復進程的好辦法。比如采取循環(huán)漸進式的主題活動幫助聾兒認識四季、星期、節(jié)日,往往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調整家長心態(tài),鼓勵聾兒正常交往
語言康復的基礎是心理康復;康復聾兒首先要康復家長。不少家長視孩子的耳聾為家庭的隱私,有意無意地回避,導致聾兒正常交往機會減少;加上聽覺障礙,極大地限制了聾兒的交往活動。
聾兒是家庭的一員,也是社會的一分子,遲早要面對整個社會。且聾兒首先是兒童,像所有兒童一樣,有與他人溝通與交往的需要。如果家長能有一個“正常”的心態(tài),常常“忘記”孩子耳聾,鼓勵并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們與同齡兒童、與正常聽力者交談,那么聾兒康復的機率就會增加。有學者稱聾兒康復首先是家長的康復,道理即在于此。作為聾兒康復教師,應該幫助家長樹立信心,建立正常的心態(tài),使他們能逐步調整自己的情緒,為聾兒創(chuàng)造良好的交往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