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項研究把兒童按社交地位分成5種類型:受歡迎的兒童、被拒絕的兒童、矛盾的兒童、被忽略的兒童、一般的兒童,并把“被拒絕的兒童”和“被忽略的兒童”統(tǒng)稱為“不受歡迎的兒童”。
另一項追蹤5年的研究表明,如果不進行干預,“不受歡迎”寶寶的社交地位將就此固定,不會有什么改善。非但如此,相比其他寶寶而言,這些孩子在成年以后,偏離社會的行為也比較多:“被拒絕的”寶寶容易發(fā)展成反社會人格,而“被忽略的”寶寶容易發(fā)展成神經(jīng)質(zhì)的人格。這項研究給予我們這樣一個啟示,那就是:對兒童的交往問題,父母不能等閑視之,必須及早干預。父母要針對兒童不同的交往問題,采取適宜有效的教育策略,幫助寶寶克服交往障礙,使其成為受歡迎的人。
不愿與同齡孩子交往的寶寶
關鍵策略 心理斷乳 問題診斷 順其自然
有些寶寶不愿意與同伴交往,即使在外邊,也只和大人在一起,不主動去找小朋友玩。有的甚至當同伴主動找到他時,他也采取“回避政策”。這類寶寶不愿交往的原因可能有三。
1、缺乏交往動機。有些家庭以孩子為中心,對孩子的各種需要幾乎是無條件滿足,而且總有人陪兒童游戲。當寶寶總有人陪伴在身邊時,他們難以產(chǎn)生找同伴游戲的動機。還有些寶寶只愿意與成人交往,是因為成人總讓著他,與同伴交往,他就需要協(xié)調(diào)、商量,甚至還要想辦法解決沖突,為了“省事”,他寧可與成人交往。
對于這類寶寶,父母應及早對其進行“心理斷乳”。也就是說,家庭不要以寶寶為中心,而應“人人平等”。當寶寶長到3歲左右,有了一定的獨立能力時,就應給他一個簡單的時間表,讓他明白,家庭成員有聚在一起的時候,也有各自工作、游戲的時候,彼此之間不能互相干擾。寶寶“心理斷乳”的及早進行,不僅有助于他們產(chǎn)生同伴交往的動機,而且是促進其獨立性發(fā)展的“關鍵策略”。實踐證明,及早進行“心理斷乳”,也有助于縮短寶寶剛?cè)雽殞殘@時產(chǎn)生的“分離焦慮”時間。
2、有過失敗的交往經(jīng)歷。有些寶寶由于有過負面的交往經(jīng)歷,比如被同伴欺負過,而不愿意再與同伴交往。他們采取回避的方法,目的在于保護自己免受傷害。對于這類問題,父母應細心觀察,找出問題的癥結(jié),然后“對癥下藥”。孩子若是被同伴欺負過,父母不妨直接帶領孩子與同伴交往兩三次,為寶寶“壯壯膽”,當寶寶學習到交往技能,體會到交往的樂趣后,父母就可以撤了。
3、個性原因。有些寶寶由于受遺傳或自身個性特點影響,比較內(nèi)向,不愿與人打交道,而只喜歡與物打交道。對于這類寶寶父母可以引導,但不要指望一蹴而就。父母要盡可能引導寶寶與同伴多一些交往,否則孩子就失去了一個很重要的學習途徑。
年齡較小的寶寶(大約在3歲以下)不愿交往是正,F(xiàn)象,因為這時他們還處在“單獨游戲時期”或“平行游戲時期”。但3歲以后,寶寶應表現(xiàn)出逐漸增強的交往需要,如若不是,父母應從以上方面尋找原因。除此之外,父母應考慮“自閉癥”的可能,不要諱病忌醫(yī),要及早帶孩子到專業(yè)機構(gòu)去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