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策:給家長提供一個游戲?qū)W習法。孩子不愿學習,卻一定會喜歡游戲。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打牌”學習,如將想讓孩子學習或是復習的內(nèi)容(學科不限)寫在多張紙條上,家長和孩子一起玩耍,雙方相互抽牌答題,最后讓孩子將所有的題過一遍。值得注意的是,家長在與孩子“打牌”的過程中,不要顯得過于睿智,有時糊涂一點,向孩子請教反而能激發(fā)孩子的興趣。
5.不愛惜學習用具
玲玲上學了,父母給她買了許多漂亮的文具,玲玲著實興奮了一些時候。但好景不長,玲玲的書桌上和書包里放滿了沒用完的鉛筆、作業(yè)本。每支鉛筆用過兩次后就擱置一邊,要換新的,每本作業(yè)本用不到三分之一,就破損不堪,卷筆刀多得可以開博覽會。對孩子的學習,家長們都毫不吝惜,在給孩子選購文具時,多半會遷就孩子,動輒花百來元買一個卷筆刀,但孩子卻并不珍惜。
對策:孩子亂丟學習文具的現(xiàn)象較為普遍,對此,家長應定期檢查孩子對文具的保管情況,對孩子浪費的行為要進行教育(如可帶孩子去了解貧困學子的學習狀況),對孩子不切實際地提出購置文具的行為要學會拒絕。家長也可以試著這樣做,可將文具作為獎品送給孩子,在贈獎時給孩子提出期望,相信孩子看到文具時就能想到它背負的“使命”,不會輕易浪費。
6.不清理學習場所
清理學習場所是指學習完成后及時整理桌面和周圍環(huán)境,物歸其位,以便下次學習的順利開展。這是一項經(jīng)常性的活動,有些孩子由于多種原因,不太耐煩去做這種工作,往往把清理任務扔給家長。家長有時出于溺愛,認為孩子做完作業(yè)已經(jīng)夠辛苦了,就不再要求孩子清理學習場所、收拾書包等;有的家長認為孩子還小,不會做這么細致的工作,或做起來較費時,效果不佳,于是越俎代庖,落得省事。
對策:孩子做作業(yè)是比較辛苦的,但不能因此放棄要求。具體處理辦法是,讓孩子稍稍休息和松弛一下,然后再要求孩子清理。孩子初次清理時,應有耐心地在一旁指導,直到清理完畢為止。最后,給孩子一些鼓勵,口頭鼓勵或物質(zhì)鼓勵均可。特別注意的是,就算是孩子收拾得不干凈、不整潔,家長也應鼓勵,而不應抱怨或再次整理,這樣只會打消孩子的積極性。
7.無節(jié)制地看電視
龍龍愛看電視,放學回家,書包往沙發(fā)上一扔,就打開電視,看得入癡入迷。吃飯、做作業(yè)、玩耍都要開著電視,每天花在電視上的時間至少4個小時。眼睛近視了不說,學習效率也極為低下。
對策:家長不讓孩子看電視是不合理的,關鍵在于指導孩子正確地利用這種傳播媒介。為了防止孩子無節(jié)制地看電視,家長必須對孩子進行經(jīng)常性的教育,要約法三章,每天能看多長時間應依兒童年齡、身心狀況、學業(yè)狀況而定。有兩條家長須記住,第一,不要把看電視作為對孩子的一種獎賞;第二,要恰當安排孩子的課余生活,適當帶領孩子做些室外游戲和室內(nèi)游戲。同時,可以和孩子一起讀一些有趣又有益的兒童讀物。另外,家長自己也不能有長時間看電視的習慣,最好不要經(jīng)常打開電視。
糾正行為不要撕裂“傷口”
糾正孩子的不良學習習慣不可一蹴而就,它是個反復的過程,糾正的過程也許是艱辛的,但只要家長每天堅持糾正,且方法得當(注意:身教要多過言傳,少責罰、多鼓勵),一天天過去,就能欣喜地看到孩子的轉(zhuǎn)變。尤其是在假期里,家長和孩子接觸的時間較多,可借機有針對性地教育孩子。“在糾正孩子的不良學習習慣時,切忌撕裂‘傷口’。”
一個人在餐館打工時,手指被刀具劃破了,他去一家私人診所治療。醫(yī)生給他清洗了傷口,上了點消炎藥說:“沒事了,你的手指只是一根小血管受了傷,不用包扎,會自然愈合的。”這人覺得奇怪,“您怎么知道只有一根小血管受了傷?”醫(yī)生聽了,便很認真地拿來鑷子,將那人的傷口朝兩邊撕開,指著中間的一根小血管說,“你看,先生,就是這根小血管受傷了!”這一下,這個人原本不用包扎可以自行愈合的傷口遭了殃,傷口不但要包扎,還得請假休養(yǎng)。
這個故事在糾正孩子的不良學習習慣方面,給了我們啟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些他們自己可以自然修復的小“傷口”,卻被家長人為地“撕大”了,弄得非“包扎”、休整不可。比如剛從幼兒園進入小學一年級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愛岔嘴是正,F(xiàn)象,孩子們得有個適應過程,但不少家長和老師卻總在批評孩子:“怎么這么不聽話,你不是個好孩子,一邊罰站去?”看看,“傷口”被撕大了,想“自然愈合”都變得困難了,將來只有靠老師和家長的強力矯正了。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自然愈合的小傷口不留疤痕,而經(jīng)過擴大再治療的傷口,治愈后是一定會留下疤痕的。在糾正孩子的不良學習習慣方面,被“撕開”擴大化的壞習慣,將來的糾正也會留下“疤痕”,而這也許是孩子一輩子也抹不去的心理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