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寶寶喜歡咬人”“我家寶寶特別任性”“我家寶寶不如他意就大哭大鬧”。。。。。。寶寶們類似這樣的表現(xiàn)經常讓家長不知所措,因為畢竟寶寶還小,跟他們講道理,他們不能理解。如果采取強行制止,對于正處于第一反叛期和執(zhí)拗期的寶寶來講,可真不是你硬來就能搞定的。很多時候,你講一百句道理,他可能就一招擊敗你,那就是大哭。于是很多家長從寶寶那里幾次敗下陣來之后,就退縮了。
我也常聽身邊一些家長對于孩子已經養(yǎng)成的一些不良習慣感到棘手,因此會說:“等上幼兒園讓老師幫他改過來。”那么家長為什么不想想,孩子為什么在自己的教育下無法改掉的不良習慣,到了幼兒園就會被改掉呢?除了老師的嚴厲之外,還有孩子們之間的相互影響。但是在這個環(huán)境下的一些行為習慣,有時卻是一種假象,因為他回到家中,回到父母身邊,那些不良的行為習慣依舊,這里還有包容那些不好習慣行為的環(huán)境。
不良的行為習慣往往是一種頑疾,一旦形成,改起來就很難。所以做家長的發(fā)現(xiàn)問題苗頭,就應該及時跟進,引導和幫助寶寶糾正。否則隨著年齡的增長,小的不良行為發(fā)展到更大的問題,就不是后悔可以解決的了。那么寶寶的哪些不良行為是需要糾正的呢?
1.公共場所撒潑
寶寶這個行為是家長最頭疼的。因為公共場所,寶寶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就大哭大鬧,甚至躺在地上撒潑。作為家長,不想縱容寶寶的這個習慣,想堅持自己的態(tài)度,但在身邊來往人的目光下,卻又感到尷尬,想趕緊讓寶寶停止這樣吸引人目光的行為。那么是妥協(xié)還是堅持呢?其實,寶寶是非常聰明的,你妥協(xié)一次,他就會再次用這樣的招數(shù)讓你就范。所以,家長在寶寶那里表明的態(tài)度一定要堅持,你從第一次的堅持,就會讓寶寶記住無論他如何哭鬧,結果沒有不同。有時也要狠心的離開一下,例如:寶寶不走,你就輕松的跟他說:“那你留在這里看吧,我要回家了。”又或者采用分散注意力法:“我去那邊看看有什么好吃的,我記得有你愛吃的。。。。。。”。
2.搶話
這個行為很多時候家長不會太在意,因為小寶寶愛說,家長都會很高興。但這樣的行為習慣一旦養(yǎng)成,日后就會讓人反感。有個女孩,從小就特別愛說。三四歲時,家長帶她參加一些聚會,她就不讓大人們交流,嚷嚷著讓大家一直聽她說。后來,女孩上小學了,每次老師跟她媽媽交流她的學習情況時,她也要在一旁搶話,讓老師無法把話說完。她的媽媽盡管后來無數(shù)次的發(fā)火想改變女兒的這個習慣,但她的女兒過后還是控制不了自己搶話插嘴的行為。由此可見,這個習慣應該從寶寶小的時候就要引導,當寶寶急于表達他的想法時,要告訴寶寶保持安靜,等別人說完。并告訴他,他不能耐心等待別人說完,別人也不會耐心聽他說。
3.攻擊行為
這個行為在小齡寶寶中很多見,因為寶寶語言能力較弱,無法表達自己想法之下,就會肢體語言增多。久而久之,動手就成為了習慣,這是非常不可取的。當家長發(fā)現(xiàn)寶寶有打人的行為,要馬上制止,甚至可采取換位方式,讓寶寶嘗試下被打的感覺。否則發(fā)展下去,攻擊性行為絕對是日后影響孩子交往的一個障礙。家長在寶寶們最初的交往過程中,不應先考慮孩子是不是會吃虧。我見過很多家長過多參與到孩子之間正常的交往中,對自己的孩子過分保護,對別人的孩子卻強調謙讓分享,這樣的做法會使自己的孩子越發(fā)驕縱,然后變得更加任性無理。
4.說謊
寶寶小的時候,說些不符合事實的話,不應該歸于說謊。因為寶寶喜歡發(fā)揮想象力,或是夸大事實而已,但這個習慣同樣不容忽視,一定要警惕孩子的不誠實。有個六歲多的女孩,和伙伴們一起玩時,別人不小心碰掉了她手里的毛絨小兔子,她就告訴老師說那個伙伴把她的小兔子扔到了地上。她讓伙伴幫她拿東西,伙伴拿了一會兒想離開,就把她的東西放到草地上,她就生氣的告訴老師,說伙伴把她的東西扔到了地上。時間長了,這個女孩就再也沒有伙伴了。因此當發(fā)現(xiàn)寶寶有喜歡說些與事實不符的話時,要進行引導,狼來的故事人人皆知,但給寶寶多講還是非常有益的。讓寶寶知道,如果總是說謊的話,人們就會不相信他的話了。
5.把別人東西占為己有
由于孩子年齡小,看到好的東西就想占為己有,這與道德無關,是孩子對于所有權問題還不是十分明確,但家長必須進行積極主動的引導。很多寶寶玩了別人的玩具,只要到了自己的手里,再要回去,他就會當成自己的東西,拼命保護。因此家長在每次寶寶拿別人玩具玩之前,就要先告訴寶寶這個是別人的,玩一會兒要還給人家。最好讓寶寶之間用交換玩具的方式來玩,這樣既讓他逐漸對自己和別人的東西有了概念,同時也增強了寶寶與他人的分享意識和交往能力。行為是性格的反應,塑造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寶寶擁有健康良好的性格發(fā)展,家長們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責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