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親不能被強迫將其孩子安排在一個混合型的班級,也必須有人協(xié)助讓他們了解:主流觀念的過程不僅僅能讓他們的小孩,同時也能讓那些障礙孩童在課堂內或在操場上同時獲益。一般的教師必須克服對障礙孩童的恐懼心理,同時必須接受額外的學術訓練以及不斷的實習發(fā)展。行政人員必須學習如何讓老師們的個人成長更加容易,同時讓家長及老師們之間的溝通更為坦然而直接。更值得去做的則應該要組成一個能持續(xù)不斷討論的團體或討論會,讓父母和老師能針對這個新的課程表達他們的關心及看法。那么該如何來教導這些父母和老師呢?應該在哪里、在什么時候進行團體的討論呢?
很顯然地,全面而長遠地來看待這個主流觀念的過程是非常重要的,這個主流觀念的過程應該被視為一個生態(tài)環(huán)境,在這個生態(tài)環(huán)境中,所有的變量將必須被導向一個單一的目標。如果主流觀念能夠成功,那么所有的個體都應該投入到這個過程中;不論是語言失調孩童的父母、正常孩童的父母、老師、障礙孩童或是非障礙孩童都必須完全了解這個共同的目標、學習過程和所能得到的利益。我們必須了解我們當中的每一個人都有東西要學,我們每個人都是決策過程中的一份子。
結語
本文主要敘述教室是如何提供學齡前語言失調孩童學習語言最重要的一面。
教室身為一個教學的環(huán)境,它讓孩童、老師和家長能一起走向一個共同的目標─也就是語言學習。最后,教室也代表孩童未來在主流觀念環(huán)境中運作學習的一個過渡環(huán)境。對許多學齡前語言失調孩童而言,融合教室并不是一個最適當的初始環(huán)境,眾多的學習方向和結合上下文的復雜性更加重許多問題的難度。然而,了解語言失調孩童的語言學習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樣才能夠順著一個比較能涵蓋社會化經驗的連續(xù)性來教育他們。
教室就像是一間包含各種不同學習變量的語言實驗室,必須結合在教育教學當中。課堂上的老師必須清楚小孩和有助于語言教學的簡易步驟。教室為個人、兩個人、小團體以及大團體的學習經驗上提供了一個機制,這些學習經驗所包含的一切,對于語言失調孩童將來融入適應到統(tǒng)合教室、一般教室以及真實世界中將是非常必要的這是身為學前老師們不能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