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引導幼兒觀察藍天白云的變化,觀察小鳥是如何飛舞的,小鳥一會兒向上飛,一會兒向下飛,一會兒停在樹枝上。幼兒在學習兒歌的過程中,邊吟唱邊學小鳥飛舞狀,興趣盎然。
其次是利用角色扮演,創(chuàng)造模擬情境。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模擬情境中,幼兒扮演兒歌中的角色,通過表情、動作來理解和表達所學的內(nèi)容。 例如:英語兒歌《Dog》
A little white dog
Lost in the fog
He feel into a pond
And caught a big frog
(大意:一只小白狗在霧里迷路了。它不小心掉進了一個池塘,卻出乎意料地逮到一只大青蛙,你說有意思嗎?)
幼兒在學習這首兒歌時,可以根據(jù)兒歌內(nèi)容分別扮演小白狗和青蛙,以滿足幼兒模仿的樂趣。
2、多種感官體驗法
多種感官體驗法是讓幼兒運用多種感覺器官參與活動,用耳聽、用眼看、用鼻子聞、用手摸,讓幼兒在看看、聽聽、聞聞、摸摸、想想、玩玩的過程中學習英語兒歌。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幼兒提供多種感官來參與活動,是一種綜合運用視、聽、講、做的方法。所謂"聽"是指教師用英語描述、啟發(fā)、引導、示范等,讓幼兒充分地感知和領會;所謂"視"是指教師提供具體生動的客觀對象,如實物、圖片、情境表演等讓幼兒充分觀察;所謂"講"是指幼兒在感知理解的基礎上,開口講;所謂"做"是指教師提供給幼兒一定的想象的空間,讓幼兒在游戲活動中加深對所學兒歌的感受性和熟練程度。
例如:幼兒在學習兒歌《Clown》時
A stick in hand,here is a clown,
White's his face,black's his gown.
What's the color of his beard?
Pink,orange,yellow and brown.
(大意:快!這兒來了一個小丑。他手里拿著手杖,面孔煞白,穿一件黑色的長衫。你猜他的胡子是什么顏色的?咳,那顏色可就多了,有粉色,有黃色,有綠色,還有點兒褐色,真可以說是五顏六色。)
教師提供給幼兒不同顏色的實物,如黃色的香蕉、綠色黃瓜,讓幼兒觀察顏色,嘗一嘗味道,想一想同種顏色的其他實物,最后大家把自己畫的不同顏色的胡子給小丑貼上。幼兒在動口、動手、動腦的綜合性活動中獲得了英語學習的經(jīng)驗。
3、全身反應法
全身反應法(簡稱TPR)是由美國加里福尼亞圣何塞(San Jose)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James.Asher創(chuàng)立,它是一種通過語言與行為的協(xié)調(diào)來教語言的教學方法。
從發(fā)展心理學的角度出發(fā),Asher指出,針對小孩的語言大多是命令句,小孩一般先用身體反應,強調(diào)理解先于開口,因此,"聽--做動作"是全身反應法的最明顯的特征。教授的語言多以祈使句為
主。這種方法充分利用了幼兒活潑好動的特點,在激發(fā)幼兒學習英語的興趣方面有一定的作用。由于這種方法對幼兒的言語輸出不作嚴格的要求并帶有游戲的性質(zhì),因此可以減少幼兒的學習負擔,培養(yǎng)他們愉快的學習情緒,提高學習的效率。
動詞,尤其是祈使句中的動詞是語言中的中心內(nèi)容,語言使用和語言學習都要圍繞它開展,所以,英語兒歌中那些祈使句以及動詞均可通過全身反應法來學習。
例如:英語兒歌《Fishing》
Plan to fish the first day
Air the net the second day
Start to fish the third day
Get a fish in the bay
(大意:第一天我打算去打魚,第二天就曬曬網(wǎng),于是第三天就出去打魚了, 結(jié)果在海灣里還真的打到了一條魚。)
教師引導幼兒根據(jù)兒歌做相應的動作:幼兒手搭手舉起做魚網(wǎng),最后,網(wǎng)住一條小魚。這種游戲活動滿足了幼兒活潑好動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