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的語言意識是如何建立起來的?當然是在語言的學習過程中完成的。人不是在孤立地構建自己的語言意識,而是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不斷獲得語言意識。
語言的學習有兩個必備的條件:外界環(huán)境的語言刺激和自身的語言生物基礎。外界的環(huán)境刺激就是來自社會中的語言輸入。語言不是遺傳的,它是社會的產(chǎn)物,必須在社會中學習語言。離開了社會,任何人也學不會任何一種語言。當然,社會環(huán)境是多種形態(tài)的,有家庭、學校、鄰居、公共場所等等。但總的特征是有具體的語言輸入。來自社會的語言輸入呈現(xiàn)兩種形態(tài):真實的言語交際和模擬的言語交際。盡管我們?nèi)菀卓吹胶笠环N,但無疑前者更為重要。因為它更容易使學習者建立起語言意識。
只有外界環(huán)境的語言刺激當然學不會語言,人們企圖教會聰明的大猩猩說話就是最好的證明。大猩猩之所以學不會人類意義上的語言,不是沒有語言輸入,而是它不具備學習語言的生物基礎。
從動態(tài)的角度看,言語交際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由五個前后相接的環(huán)節(jié)構成:
言語編碼 言語發(fā)話 言語傳遞 言語感知 言語理解
上述五個環(huán)節(jié)相互連屬,缺一不可。其中,“言語傳遞”是個物理過程,其它的環(huán)節(jié)都表現(xiàn)為復雜的生理/心理過程。這就是語言的生物基礎。沒有生物基礎,或其中的哪一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就會阻礙語言的學習。聾兒的問題就出現(xiàn)在“言語感知”環(huán)節(jié)。
“言語感知”是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它不僅接收話語,而且是理解話語的前提條件。從語言學習的角度看,不能接收話語,就不能形成內(nèi)化的語言知識,也就不能掌握語言。聾兒由于聽力障礙,使得“言語感知”受阻,故而無法學習語言。因此,聾兒康復的第一步就是解決“感知”問題。
語言刺激和語言的生物基礎是語言學習的兩個必不可少的條件,當然也就是語言意識建立的條件。
三、那么,人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建立語言意識的呢?或者換個問法,人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學習語言的呢?心理學普遍認為,兒童開始學講話的時間可能略有先后,但都經(jīng)歷過相同的發(fā)展過程,而且到了五歲左右,兒童就能掌握相當復雜的句子結構,較自由地運用語言來進行交際。⑥也就是說,至少在五歲前的某一個時候,人就開始學習語言了。聾兒由于聽力障礙,語言的學習(如果后來能學習的話)往往晚于正常的兒童。一個合理的推論是,若能盡可能早地解決聾兒聽力障礙問題,那么,他們就有可能像正常兒童一樣學習語言。這就是早期干預的意義所在。
早期干預使得聾兒開始學習語言的時間大大提前了。不能小看這種提前,它不只是個時間問題,其意義極為深遠。早期干預有助于聾兒語言意識的建立。
聾兒盡早地被診斷,盡早地佩帶助聽器,盡早地開始語言訓練,就能使聾兒在最佳年齡段接觸語言,學習語言。不要以為人只是在開口說話時才學習語言,在此之前,人接收了大量的語言刺激,也是在學習語言。沒有先期的大量的語言輸入,就不可能有后來的語言輸出。早期干預狀態(tài)下的聾兒語言訓練,就是設法讓聾兒接受大量的語言刺激,盡管此時聾兒并不能學習發(fā)音。有些聾兒的家長(包括一些正常孩子的家長)以為,跟幼兒說話沒有意義,他們根本聽不懂,這實在是一種誤解。筆者有一個女兒,五個月的時候開始,我們每天給她講兩個故事,一直堅持到六歲左右,結果她的語言表達能力比同齡的孩子高出不少。其實聾兒也是一樣,盡早開始的大量的語言刺激有助于他們的語言康復。
早期干預為聾兒感知語言提供了可能和保證,為語言意識的建立,從而也是為語言的學習提供了“硬件”。早期干預的“軟件”就是語言的輸入。為實施早期干預的聾兒提供的語言刺激應該更強調(diào)其“自然狀態(tài)”,多一些真實的言語交際狀態(tài)下的語言,少一些“模擬”的語言。只有這樣,才能使聾兒逐步意識到:說話是人們生活中不可少的(語言和人的關系);說話可以滿足他的要求(用語言做事)。這樣,語言意識就建立起來了,學習語言就變成了一種內(nèi)在的需求,變成了一種自然的過程,而不是一種負擔。
綜上所述,早期干預有助于聾兒語言意識的建立。強調(diào)這一點還有一個理由:早期干預使聾兒在尚未發(fā)展出其它交際方式(比如手勢)時就接觸語言,避免了以后再學習語言時受其它方式的干擾。經(jīng)驗告訴我們,當一個聾兒已經(jīng)習慣了一種非語言的交際方式后再去教他學習語言,將會花費更多的氣力,因為這不僅僅是更換一個交際工具的問題,而是意味著改變一種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