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做事情的孩子
鏡頭一:
欣欣上幼兒園之前,媽媽就非常擔心,因為他不會自己吃飯,每次都是媽媽或奶奶喂飯;他也不會自己上廁所,因為褲子脫下來他就穿不回去;睡覺沒有媽媽陪,他就不肯睡……
媽媽的擔心不是多余的,欣欣上幼兒園后,每次吃飯他都不會動手拿勺,老師沒辦法,只好喂他;因為不會穿脫褲子而經(jīng)常尿濕褲子;午睡后起床,欣欣總是坐在那兒等老師來幫他穿衣服鞋襪。老師反映說,欣欣的自理能力是比較差的。
鏡頭二:
田田上一年級了,第一次學校組織出游,媽媽給她帶了兩個煮雞蛋。沒想到,游玩回來后,兩個煮雞蛋原封不動地帶回來了。媽媽問田田為什么不吃,田田說,怎么吃啊?這個雞蛋圓溜溜的又沒縫,怎么咬呀?原來每次田田吃雞蛋,都是媽媽給剝好了殼的,這次沒剝殼,田田就不知道怎么下口了。
鏡頭三:
小林的媽媽訴苦說,小林現(xiàn)在已經(jīng)二十幾歲了,但很不爭氣,讀書時成績就不怎么樣,好不容易給他找了個民辦高校上學,F(xiàn)在畢業(yè)了,又要動用一切人際關(guān)系幫他找工作。工作穩(wěn)定下來,又想著給他找女朋友。可孩子卻只顧在家玩電腦打游戲,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米飯如何煮熟都不知道,仍像個長不大的孩子。
也許是獨生子女的關(guān)系,一直以來都是父母為他擋風遮雨,他似乎忘記自己要成長,也要走上社會?墒撬傆歇毩⒌臅r候,父母何時才能撒手呢?
經(jīng)常聽到有些爸爸媽媽抱怨:我們小時候家里孩子很多,父母沒時間和精力管,我們反而都很好;如今一個家庭就一個孩子,我們將所有的關(guān)愛和精力都投入到他身上,事事為他操心考慮,可謂關(guān)心到了極致,但付出的精力和效果壓根不成正比。這是怎么回事呢?
專家解析:
這正是目前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一個誤區(qū)。為什么你的良苦用心適得其反,正是你看似周到而無微不至的呵護和幫助剝奪了寶寶嘗試和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
從發(fā)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每個人從生命初期的弱小嬰兒,到成為社會的成熟個體,需要一些心理功能的發(fā)展。在嬰幼兒期,你絕對有責任也有必要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去照顧、幫助寶寶,因為缺乏這樣的保護,他是無法存活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寶寶一天天長大,你如果還是繼續(xù)全面掌管著他的生活,不讓他獨立面對生活,其結(jié)果必然會遲滯了寶寶基本心理功能的形成和發(fā)展。由于自身的功能始終被你替代,發(fā)展就喪失了最合適的時機。在今后的成人社會生活中,寶寶不僅沒有獨立性,也很難體會到自信感,更不敢獨立地去做一些事,這種惡性循環(huán)最終導致他就像“成人寶寶”,在生活上和心理上始終要依賴著你。
父母為什么不肯撒手?
•“責任感”使然
有些父母認為,“全面”照顧寶寶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處處都想著“包辦”。在寶寶碰到困難時,總會不自覺地就去插上一手,以為這樣可以讓寶寶少走彎路,少犯錯誤,更快地獲得成功,出發(fā)點是想給寶寶創(chuàng)建一條人生的捷徑。
•圖省事、放心
由于缺乏對嬰幼兒心理的了解,父母往往用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寶寶。當寶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能一下子達到成人的標準時,就索性自己代替他來完成,這樣做才放心、省事。
專家解析:
剝奪了寶寶在嘗試中學習和鍛煉的機會,長此下去他不僅可能手腳笨拙,產(chǎn)生強烈的依賴性,而且還可能喪失寶貴的自信心,對今后的生活產(chǎn)生負面影響。
寶寶其實生來就有處理問題的潛力,你的時時保護、事事干預,會讓他從一開始感到溫暖,進而轉(zhuǎn)成覺得理所當然,最后阻礙了他自己去處理問題能力的發(fā)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寶寶自己動手
中國古語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你不肯放手,要替寶寶解決問題,就不如教會他自己動手,對寶寶來說,解決問題的結(jié)果并不重要,是否能做得完美也不重要,真正重要和有意義的是他學會獨立思考,享受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不但可以促進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智力的發(fā)展,更重要的是對完善人格的發(fā)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寶寶在主動學習和解決問題中增強自信,提高了自主性。
多給寶寶一點空間,為他創(chuàng)造成長的機會,對寶寶有百利而無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