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滴快樂和不快樂,在相互的鼓勵聲中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先聽懂句子再知道單詞
早在下決心對軒兒說英語之初,就知道這是件耗時長,見效卻不在眼前的事情,于是時時提醒自己要“只求耕耘,不問收獲”,提醒自己要時時提防內心深處那常常要泛上來的虛榮心,提醒自己隨時要保持一顆平常心。
在這樣實際“處心積慮”表面卻“嘻嘻哈哈”地哼著小調做著游戲,不放過機會找話題兒喋喋不休明知故問的“攻勢”下,做媽的發(fā)現,軒兒的英語聽力很快就達到了跟自己認知水平相當的范圍。用英語問他什么,他都會很準確地用中文回答出來。
以做媽的不張揚的本性,還沒有勇氣在公眾場合用英語和孩子大聲地交談而招來眼球。不過,在小圈子里,軒兒的英語水平卻常成為一個話題。于是,開始有人試軒兒,這個英語怎么說,那個英語怎么說?
試的結果,連做媽的都大吃一驚,那些他聽得懂的話,指得出的物品名,卻如何也不能從他口里說出來。
這簡直是太FRUSTRATING了!他甚至連WHAT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
明明知道這樣只聽不說的雙語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但心里的失落仍舊揮之不去。最后,一邊慰籍自己“只求耕耘”,一邊仍舊繼續(xù)著。
終于有一天,軒兒開始對句子里的詞感興趣,常挑了一個詞問我是什么意思。后來開始斷斷續(xù)續(xù)地說一些“YES,NO,OK”以外的英文。
當然,每天晚上必讀的英語睡前故事,也漸漸成為我們用英語交談的話題,在讀一個故事的幾天,他會模仿里面的句式來跟我開玩笑。后來,他主動用英語說話的時候雖然仍是極少,但卻開始出現,這一點點的進步,也令做媽的開心不已。
讓孩子感受不同的文化,從中汲取不同的文化營養(yǎng)
母語非英語,卻要用這非母語的第二語言作為養(yǎng)育孩子的語言之一,這件事本身對于父母的英語程度就是一個挑戰(zhàn)。
于是,尋找雙語(英語)資源,成為陪著兒子講英語講中文以外的另一件重要事情之一。
在日常用語方面,除了平時“積累”加“勤學好問”,還得到雙語養(yǎng)育郵件組一位美國母親的幫助,熱心的她征集了有關問題后,整理了一份美國家庭的日常養(yǎng)育用語。
幸虧有互聯網。搜索到的英文童謠詩歌兒歌,漸漸地充盈了我的文件夾爬上了我們的書架。像所有幼孩一樣,軒兒對歌謠也是一聽鐘情,也長了不少知識。而眾多的英文歌謠,也是做親子游戲的好素材。
還有英文故事、音像作品,最初是《GOGO英語》、《DISNEY MAGIC ENGLISH》,還有原版的英文卡通片。后來,發(fā)現了越來越多的國外兒童網站,帶著軒兒一起逛一起玩,聽故事,做游戲,那個樂!
養(yǎng)育孩子的快樂,是作了母親后最深切的體驗。而雙語養(yǎng)育,則豐富了這種體驗。臨睡,媽媽要和孩子SNUGGLE UP,一起讀BEDTIME STORY,媽媽上電腦了,軒兒說,媽媽給我一個HUG,給我兩個KISS。
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不同的文化,從中汲取不同的文化營養(yǎng)。我想,所謂雙語養(yǎng)育,著重點仍舊應該放在“養(yǎng)育”兩字上。軒兒的許多品德概念如分享、輪流、友情、親情、幫助他人等,都來自于這些雙語讀物。另外,這種養(yǎng)育方式給他帶來的快樂,也豐富了他的童年生活。我希望我的軒兒,今后能因為受到了不同文化的滋養(yǎng),也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