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介紹你認識這樣一些爸爸媽媽,他們的外文水平有高有低,但他們的愿望是相同的——帶出一個會外語、有國際視野的的孩子。他們將語言變成了生活中自然的一部分,讓我們知道了:原來,養(yǎng)育一個雙語寶寶只需要——一顆平常心,一個快樂的愿望,以及一些簡單但是巧妙的方法。
A類家庭學外語:
父母有較好的外語水平,有一個家長堅持把外語作為養(yǎng)育孩子的語言。
出場人:
軒兒媽,有較好的外語水平。
軒兒,5歲,雙語養(yǎng)育的寶寶
我一生下來就聽得懂英語!
那種叫做英語的語言,在軒兒的內心,已經播下了種子。媽媽相信,雙語養(yǎng)育會引導這顆承載著文化的語言種子,發(fā)芽,開花,結果。
軒兒今年五歲了,問他什么時候開始學的英語,回答永遠是:“我一生下來就聽得懂英語!”
其實,當年小人兒在娘肚里翻江倒海地鬧騰,我哪來的功夫去念叨那外國人的話呢。
不過有一點倒還或許可以有理由刨根尋底一番:那就是我對英語和語言的興趣。這點興趣,沒準就成就了小人兒對英語的天然親和感,也未可知?
但真正開始跟他在家講英語,還是在他兩歲以后。
有人把這種方式叫做雙語養(yǎng)育
兩歲的軒兒,中文理解能力已基本有了,口語也只是剛剛開始講一些短句。這個時候,英語進入了我們家的生活。
對于這種突然滲入的不一樣的語言,軒兒并沒有表示出一丁點兒的吃驚。在這之前,他只聽過英語歌,以及簡短的英語問候語。早晨起床,輕輕地摸著他可愛的臉,一邊對他說:Wake up, honey!待他睜開眼看著你時,就說Dear, it is time to get up!然后拉起他的手一邊幫他穿衣,一邊說Let us get dressed,然后刷牙洗臉,邊做邊說,孩子不用問就懂得你在說什么,一天天下來,這些日常用語就全用英語代替啦。
這樣做沒多久,生活中的大部分場景對話,就可以用英語來表達了。當媽的為了能在孩子爸面前展覽成果,就請孩子幫忙“做這做那”,那個時候軒兒正處在“樂于助人”的高峰期,樂陶陶地“做這做那”,一臉的成就感。
這樣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使用英語的方式,后來有了一個很貼切的名字:雙語養(yǎng)育。這里忍不住地想要說說那個“國際雙語養(yǎng)育郵件組”了。
我們當初真正下決心開始進行所謂的“準雙語”養(yǎng)育,受激勵于偶然在網上看到的一位爸爸替女兒作的關于雙語養(yǎng)育的網頁。后來在YAHOO搜到并參加了這個“國際雙語養(yǎng)育郵件組”,雙語養(yǎng)育的世界大門仿佛一夜之間嘩地打開了。
潛水不久,就與一位中美混血孩子的媽媽成為很“鐵”的網友,然后居然在網上發(fā)現(xiàn)了那位替女兒作雙語養(yǎng)育網頁的爸爸!
這下子,一直覺得有點“孤獨”的雙語養(yǎng)育,除了郵件組,更有了自己親密的同盟軍,大家互相排憂解難,分享雙語養(yǎng)育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