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雪了!
我很吃驚,4月天,南方哪來的雪?
原來她正將雪白的餐巾紙撒下樓去。我當時很矛盾:說她吧,她已經(jīng)撒了很多了,而且看她那么高興,實在不忍心;可是弄得滿地紙屑也不行!想了想后......
“熒熒,媽媽知道你很喜歡雪,是不是?”
“是!”
“天上下的雪落到地上,最后會化掉;而你下的雪,會不會化掉呢?”
“哈哈,當然不會了,那是餐巾紙。
“那就讓那些‘雪’隨處飛揚嗎?”
女兒很聰明,立刻明白我的意思了,于是說:“媽媽,我待會兒會把它們弄干凈的!
最后,母女倆一起下樓,將地上的餐巾紙撿干凈。在做的過程中,媽媽又向女兒講了一些環(huán)保的知識,還告訴她要懂得尊重環(huán)保工作人員的勞動。
徐博士:這個媽媽如果只像父母A那樣責罵孩子一頓,最多只能讓熒熒知道這個行為在父母眼里是錯的,但當“童心”發(fā)作時還不照樣做嗎?如果像父母B那樣不理不睬,孩子則根本不會對行為有什么反思,如此“冷處理”就適得其反了。而故事中的媽媽恰恰能既尊重了孩子的天性,又幫助孩子找到了處理行為結(jié)果的辦法,讓孩子學習了自我負責。所以,對于孩子的種種不良行為,父母想要孩子改變,就得讓他認識到行為的后果。
主持人:父母B可以回家后讓點點與自己一起清理衣服和褲子上的“污跡”,讓點點在清理過程中體驗自己的行為后果,負起應有的責任,學會彌補與改正的途徑,得到“自我負責”的鍛煉。
陳教授:“自我負責”確實是孩子改善行為的關(guān)鍵問題。當父母與孩子站在一起,支持、幫助他去彌補過錯時,孩子能從中學到很多。比如:孩子與同伴發(fā)生了沖突,把對方的頭打破了,這時,即使你再把自己孩子的頭打破來補償也無濟于事了。重要的是怎樣幫助孩子去彌補過失,從中學習與同伴相處的規(guī)則!
主持人:相對以上兩種親子互動典型方式,還有其他方式解決點點的問題嗎?
徐博士:當然有,像“預防”就是一種親子互動的典型方式。但是,
“預防”會讓孩子變得軟弱無能
陳教授:采用“預防”方式的父母可能會這樣做:在沒有到水坑之前,就提前將點點抱在身上,遠遠地繞過水坑,讓點點根本無法接觸水坑,“踩水”問題不就沒有了?
習慣用“預防”的父母,實際上是將孩子“監(jiān)控”起來,盡可能時刻陪在孩子身邊,“這個不能動,那個不能做!边@種方式現(xiàn)在還非常盛行,以致使年幼的學前兒童在幼兒園不會自己吃飯、不會自己穿衣,更不會處理與小朋友的交往。一旦習慣了“預防”的孩子,會逐漸變得軟弱無能。
主持人:小昊天的故事可以把“預防”的弊端描述得非常清楚。
爸爸媽媽最怕昊天自己動手,你看:早上穿衣服,只要昊天自己來,就會很慢,結(jié)果就要遲到,所以從來都是媽媽急匆匆地給他穿衣;吃飯,如果他自己來,誰知道會到幾點,于是奶奶負責“喂”;到外面去買東西,一不小心就可能感冒或者弄壞東西,于是干脆爸爸將玩具柜臺上的東西偷偷照下來(有幾次差點被當作“商業(yè)間諜”),拿照片回家讓昊天挑選......像倒水、洗臉等等,當然更不能讓昊天干了。就這么,不知不覺昊天7歲入學了,結(jié)果天天出狀況:今天上課弄翻鉛筆盒,明天下課碰傷同學;一會丟了這個,一會又忘記那個......
陳教授:其實就父母對孩子的養(yǎng)育方式而言,根據(jù)研究,主要有 10種不當養(yǎng)育方式
1.消極拒絕:對孩子漠視、放任、不關(guān)心;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