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及早期所處的環(huán)境,對兒童期、少年期以至成人以后的品德和行為都有極為重要的影響。不良的環(huán)境與不當?shù)慕甜B(yǎng)方式,容易造成兒童的品行障礙。兒童品行障礙的常見形式有:固執(zhí)違拗、情緒不穩(wěn)定(如哭鬧、喊叫、摔東西、踢人、咬人或以頭撞墻等);攻擊性行為和違紀現(xiàn)象(如拒絕上學、逃學、破壞紀律、離家出走等);對人敵視、扯謊、偷竊、過早追求性的體驗等等。研究表明,品行障礙的形成有一些共同的規(guī)律,一般與下列因素有關(guān):
一、打罵教育或虐待兒童
有的父母由于望子成龍心切或自己的處境不順利等原因,對子女要求苛刻、嚴厲,經(jīng)常打罵、恐嚇兒童,限制兒童正常的集體活動,反對與同齡伙伴的正常交往等等。這樣的教養(yǎng)方式,很容易形成兒童孤僻的性格或以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對待別人。他們?nèi)雽W以后不能與同學和睦相處,對人懷有敵意,常欺侮打罵同學,或與老師作對、違反課堂紀律。他們的行為容易引起同學、老師的反感,在集體中處于較孤立的地位。受歧視和虐待的兒童,在家庭、學校得不到童年的幸福和別人的尊重,很容易形成不尊重別人人格或感情的不良品行,還容易參加一些不良的團伙,染上聚眾打架斗毆、抽煙、喝酒等不良習氣,嚴重的還會走上犯罪道路。
二、父母離異失去家庭溫暖
由于父母離異,兒童失去了父愛或母愛;或生活在父或母重組的新家庭里,兒童往往成為新家庭的累贅或包袱,甚至受到冷眼和摧殘。失去家庭溫暖的兒童,從小體驗著委屈、冷漠、悲傷、嫉妒、不滿、怨恨等負性情緒。為了逃離不可忍受的家庭環(huán)境,他們進入少年期以后常常離家出走,也會逃學、曠課或流浪街頭。在逃學、逃宿期間,他們食宿無著落,會感到焦慮、恐慌,走投無路,這時極易受到壞人的引誘。一些少女則往往上當受騙,走上歧途。
三、由隔輩長者帶大,與父母產(chǎn)生感情距離
有的父母把子女委托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養(yǎng)育,兒童從小跟隨隔輩長者,與之感情甚篤,幾年以后再回到父母身邊,與父母在感情上產(chǎn)生距離。這些孩子往往有話不和爸爸媽媽講,凡事自作主張、我行我素。日久天長父母對子女的感情也會漸漸淡漠,使兩代人在心理上出現(xiàn)隔閡。父母的嚴格要求,也易引起子女的反感,以至把感情寄托與家庭成員之外。這種“半路”回到父母身邊的兒童,在教育上會有很多困難,更應(yīng)注意教育方法,否則也容易造成兒童的品行障礙。
四、大眾傳播媒介的消極影響
大眾傳播媒介主要指電影、電視、廣播、廣告、錄音錄像、小說及各種報刊雜志。兒童和少年模仿性極強,尤為崇拜影視中的某些典型人物,F(xiàn)在有些電影、錄像中充斥著打斗和色情場面,還有一些鬼怪故事。兒童往往把影視中的打斗者當作英雄,把神話情境視為現(xiàn)實,對兩性之間的交往感到好奇和神秘。不健康的影視和書刊內(nèi)容,會從反面為兒童樹立某種學習樣板,使他們出現(xiàn)品行障礙。
兒童的良好品德或行為障礙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為了使兒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并為兒童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對于某些不良的客觀境遇,也要通過我們的努力減少其對兒童心靈的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