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圖講述是指幼兒能有興趣地運用各種感官,按照要求去感知圖片內容,并能正確、連貫地講述圖片內容的一種學習活動。在實踐中,我們在指導策略上不斷地、反復地研究。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和研究,由于在研究中注重正確的方法和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幼兒的觀察、思維、創(chuàng)造等綜合能力得到了提高,使幼兒的語言口語表達和講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下面來談談具體的做法:
一、提供形象生動的畫面,激發(fā)幼兒講述興趣。
小班幼兒的集中注意時間比較短,有時活動剛上到一半,還沒有上完,孩子們便不認真聽講了。在觀察中我發(fā)現(xiàn)色彩鮮艷、形象生動的物品往往能延長他們的有意注意時間,所以在選擇內容時,我根據所講內容盡可能地把圖片的色彩合理搭配,使畫面更清晰、形象更生動有趣,并把主要角色配以簡單的文字。以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吸引他們注意,激發(fā)幼兒講述興趣,激發(fā)幼兒對漢字的敏感性,來更好的完成預定的教學目的。 如圖夾文看圖講述《螞蟻拔刺》、《一朵小花》、《三只小羊》等活動時,我們把故事畫面都畫得非常形象生動、色彩鮮艷,再加以簡單的文字,幼兒一見就抑制不住自己,便興奮地講了起來,問起來:“這是什么字寶寶?”“我猜出來了,這個字寶寶這樣讀的。”有時候上完了活動,還擠到圖片跟前情不自禁地講了起來,并用手觸摸漢字。
二、引導幼兒仔細觀察,提高幼兒理解畫面的能力。
會仔細觀察圖片是講述的前提,只有把圖片畫面看清楚了,才能有把握的去講。不管是單幅,還是多幅,都需要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圖片上的環(huán)境、人物,細看人物的表情、動作,領會大致意思。根據小班幼兒觀察的無目的性、隨意性、概括性差和帶興趣性等特點,我覺得觀察圖片時不宜多副圖片整體展示,而宜逐一展示,這樣,既能逐步引發(fā)幼兒觀察的興趣和目的性,會使幼兒清晰地感知理解畫面,又能發(fā)揮幼兒的想象。例如:我在上圖夾文看圖講述《大灰狼撿帽子》的時候把五副幅圖片逐一出示,然后再仔細引導幼兒觀察,這樣,幼兒看得比較仔細,有的從地點人物、有的從動作表情中講述了圖片,有的還能想象角色的對話,這樣,達到了理解和講述的目標。
活動中注重觀察方法的指導也很重要。幼兒只有學會了一定的觀察方法,才能觀察得很仔細,講述更加完整和連貫。根據小班幼兒無目的觀察的特點,在組織活動時我常注重觀察方法的指導。在單幅圖片的指導中,我有意識的引導幼兒學習從上往下,從左到右等的觀察方法。如在圖夾文看圖講述《太陽和月亮》活動時,我把太陽、小樹、小兔、小花從上到下地擺放,引導幼兒說:誰會從上面看到下面,一個一個講下來,經過老師的點撥,多數幼兒會掌握這種方法。在看和講的同時提高了幼兒的理解力。在多幅圖片的指導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先講第一幅,再講第二幅,接著講第三幅……通過有目的地指導,幼兒的觀察能力、理解力得到了提高。如在圖夾文看圖講述《小不點》活動時,我引導幼兒說:我們應該如何來看圖呢?誰會從第一張圖片開始一張一張地往后講的。通過在活動的培養(yǎng)和練習,幼兒慢慢地掌握了這種方法。在觀察方法學會的同時理解和講述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三、以提問激活思維,發(fā)揮幼兒語言創(chuàng)造能力。
教師的提問藝術對提高幼兒的觀察效果、語言創(chuàng)造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提鼓動性、針對性、啟發(fā)性、開放性的問題比提一般性的問題更能激起幼兒的思維、求知欲望、講述欲望、創(chuàng)造性。
當幼兒觀察畫面不夠仔細時,我常會提出一些鼓動性的問題來鼓勵幼兒觀察地更仔細,講述地更完整。如在圖夾文看圖講述《大灰狼撿帽子》中,我問孩子們:“你是怎么知道小豬說這帽子不是我的?”經過我一提問,幼兒就會從畫面上小豬的動作、表情等方面去觀察和講述,有的說:“我看見小豬在搖搖手說這帽子不是我的。” 有的說:“我看見小豬在皺著眉頭在說這帽子不是我的。”,通過這鼓動性的提問,幼兒觀察得更加仔細,講述地更有創(chuàng)造性,更完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