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在導言有效的調動下,平等、和諧、合作、交互的良好交流愿望已深入人心!
二、進程:活動的組織,交流的介入。
活動開始了。我首先以孩子們生活中直接可感的話題作為引子切入主題,中間不乏家長們的參與的互動:
師:“小朋友,你們知道你們身上穿的衣服是誰造出來的嗎?”(裁縫縫出來的,機器縫的。。。。。)孩子們根個人經(jīng)驗作著零碎的回答,爸爸媽媽們則為孩子們幼稚天真的想法而默默作笑。
師:“我們的爸爸媽媽有許多是紡織廠的工人,我們請哪個爸爸媽媽來為我們介紹一下,掌聲歡迎!”(張薈齊的媽媽大方的站起來向大家介紹了從織布工人織布到服裝生產(chǎn)的簡單流程,孩子們專注地傾聽著,張薈齊小朋友則一臉的自豪。完畢,大家報以掌聲致謝。)師:“現(xiàn)在,我們知道了,原來衣服是紡織廠、服裝廠的工人叔叔和阿姨為我們造出來的,請在座的紡織、服裝工人們站起來,我們一起謝謝他們!”(家長們陸續(xù)站起來,有的還難免有些局促。“叔叔、阿姨,謝謝你們?yōu)槲覀冊煲路?rdquo;我和孩子們一起齊聲致意!好多孩子因為其中有自己的父母而格外的興奮,聲音顯然熱情有加。)同樣方式,我又從孩子們吃的、住的、玩的入手,讓他們了解了其他行業(yè)的工人為我們生活付出的勞動,并適時鼓勵家長們在孩子表述不完整或不知道工人行業(yè)名稱的情況下參與幫助和說明。漸漸地,我感到家長們越來越放松,參與的主動性節(jié)節(jié)攀升。隨著多方交流頻率的上升,剛開始的局促已不復存在,替而代之的是輕松、融洽的濃郁氛圍。掌聲、笑聲交疊著,不時從教室里響起,就這樣,在彼此融合的過程中,我們因為孩子這一中介的維系,已不是涇渭分明的主客角色,而是孩子周圍共同的支持者和引導者!大家在真情的互動中,一次次地感受著合作帶來的默契和舒心。
接著,順應話題,我簡單總結了各行各業(yè)工人的勞動,在孩子情感啟動的狀態(tài)下隨即轉入了下個環(huán)節(jié)。
師:“為了表示對工人們的感謝,陶老師特意剪了兩個字(出示文字:工人,集體認讀。)我還把字變成了漂亮的字幅。(出示字幅)我們的爸爸媽媽們大多是工人,我們一起來用靈巧的小手,變出工人兩個字,做成漂亮的字幅,為他們送上光榮的稱號吧!”在我由己及彼的鼓動下,通過寥寥數(shù)語的轉接,切入了正題:制作字幅。此時,家長和孩子一樣充滿了迫不及待的心情,活動室一下安靜了下來。如何制作,步驟怎樣,我都未加直接的講解,只是出示了圖例。孩子們用心地觀察著圖例,分析著圖意解說著做法,家長們則在旁默默地聆聽著。一會兒,孩子們根據(jù)圖意開始按步驟埋頭操作。其間,我很高興沒有看到哪位家長心急火燎地越殂代庖,直到最后階段,家長們無一例外都很好地把握了相幫孩子的時機,在孩子描摹輪廓、剪刀剪紙的時候,他們更多的只是提醒孩子要細心、耐心,直到最終粘貼時,他們才打下手幫孩子作了一些涂抹糨糊或者位置調整的工作。當孩子們將盡心剪制,精心裝飾的工人字幅恭恭敬敬地遞呈給他們,并道上真情祝福和問候的時候,我發(fā)覺了一個細節(jié):他們都是雙手接過孩子的作品,并且都是滿臉笑容的。從中,我們能顯而易見地讀懂他們的動作表情,感受到他們作為父母為孩子成長的收獲而欣慰,同時也為孩子們在教育的喚醒下能懂得領悟和回饋而激動。
綜觀整個活動,除了孩子們自我探索學習制作步驟的環(huán)節(jié),家長們難得落空以外,家長們始終和老師一起引領著孩子的學習,生發(fā)著孩子的情感。由親身經(jīng)歷,他們真實可感地意識到了教育的正確價值取向應是什么,明白了對孩子采用何種引導的方法才是適宜的。
我想,以教學活動為家園的交流手段未必就一定是簡單的展示,我相信以情感為線索展開的活動依靠心靈距離的靠近更容易被家長接受和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