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和寓言知道艱難和安逸”,就是借助故事中那些生動鮮明的具體形象,幫助孩子理解“艱難”和“安逸”這樣抽象的概念;“曾給自己測過脈搏,也給小伙伴和小動物測過脈搏”,有助于兒童掌握“脈搏”這個具體的概念;“對計量單位有一定的概念。比如,3公升相當于3個裝滿的牛奶瓶,曾用自己的身高丈量過房間”,則有助于兒童掌握數的概念;“研究過皮包上的拉鏈和門上的鎖,會使用插銷和鑰匙。不會將自己不小心反鎖起來”,則包含在生活實踐中對簡單的因果關系進行推理;“曾經對樹葉上的脈絡和自己手上的血管進行觀察,并加以比較”,可以培養(yǎng)兒童的歸納推理能力,等等。同時,這些內容都有利于培養(yǎng)兒童探究的興趣。
兒童的思維主要是通過對具體事物的聯想進行的,讓孩子通過做一些具體的事情來學習、記憶、思考,有助于孩子們發(fā)展認知能力。
個性、社會性 涵蓋自我意識、性別意識、親社會行為、人際關系等方面。
例如“知道自己眼睛的顏色,曾畫過一張自畫像”,7歲之前,兒童對自己的描繪常常限于一些外在特征,通過自畫像可以看到兒童自我概念的發(fā)展。自我情緒體驗中的自尊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自尊的需要得到滿足,會使人感到自信、體驗到自我價值,從而產生積極的自我肯定,“有過情緒體驗。例如,自己學習進步使周圍人滿意的愉快體驗”就屬于這類經歷。除此以外,自我控制對于人成功地適應社會相當重要,其中學會克制自己的欲望、學會等待等對于今天的獨生子女來說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清單中的“懂得不是所有愿望都能立刻實現”,就是這樣一種經歷。
兒童要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就要知道自己的性別和社會對不同性別的期望,并且把它結合到自我概念中,形成適當的個性特征和行為方式!爸赖湫偷哪泻⑼婢吆团⑼婢,如果有人問到時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回答”就反映了這方面的能力。
培養(yǎng)親社會行為、減少侵犯行為,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也是很重要的!翱吹絼e人把東西掉在地上,能主動幫著拾起來”,就是一種利他行為;而“知道詛咒和罵人的話,能把握說這些話的場合和深淺程度”則是減少侵犯行為所需要的一種能力。
同伴關系有利于孩子了解社會的價值觀念、培養(yǎng)社會能力、發(fā)展認知技能和形成健康人格。“調解過一場糾紛,并使雙方停止爭執(zhí)”的經歷,可以使兒童學會如何解決沖突;“曾給別人寫過信,并從來信中得到過慰藉;曾滿懷熱情等待過一封信的到來,或者收發(fā)過一封電子郵件”,則可以滿足兒童的情感需要。
言語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它可以概括孩子學到的知識經驗,也能調節(jié)孩子的思想和行為,對孩子的心理發(fā)展非常重要。“知道表示情緒波動的形象比喻。例如……‘像水滿得從桶里溢了出來’”,“能向成人說明自己的手工作品”,都是孩子言語能力發(fā)展的重要成果。
結果之四 對德國父母的認知清單,中國父母的認同程度并不高 平均每人選擇的項目數 32.5項
少于50%的人選擇的項目 共39項,超過半數
雷教授點評
給父母們的建議之一:考慮孩子的教育問題,要面向未來,面向世界
這份清單中確實有一些項目與德國的國情有關,對于我們的父母和孩子的生活來說是不現實的。然而,其中不少看似離我們很遠的東西,其實對孩子的發(fā)展乃至整個社會的發(fā)展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前面提到的親社會、人際交往、科學探索等方面的經歷。我們考慮這些問題的時候,需要面向未來,面向世界。
給父母們的建議之二:重新審視自己的觀念,拓寬自己的視野
我們的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較高,為孩子的未來計劃得很多,但在重視孩子某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