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啰嗦中長大的孩子會怎樣呢?
我初中時候的同桌,家境不錯,學習也算優(yōu)秀,唯獨有一點,她不愛回家。
學校放假,同學們都趕著回家,只有她遲遲不走,拉著宿舍的同學聊天,直到所有人都走光了,她才拖著箱子回家。
相處久了才知道她不肯回家,是因為家里有位“轟炸機”媽媽。
她說她愛獨處,尤其是把自己關在房間里,聽聽收音機,收拾收拾衣物,發(fā)發(fā)呆,她覺得這樣很舒服。
但在她媽媽眼里,獨處等于孤僻。
只要她在家,她媽媽就會想方設法地跟她套近乎,然后開始思想教育。
她愛穿與大家不一樣風格的衣服,覺得這是個性。洗舊型的牛仔褲,外搭一件慵懶松懈的襯衣,我們都覺得她眼光獨特。而在她媽媽的眼中,這是不良學生的打扮,對于不良學生的后果,她媽媽能舉例說上三天三夜。
有次同學媽媽找了班主任,詢問女兒放假晚歸的原因,同學知道后,跟她媽媽大吵一架差點離家出走。而我同學并沒有因為媽媽的關心變得早歸,反而變本加厲地找各種理由不回家。
父母的愛和關心,一旦成了枷鎖,再稚嫩的孩子,都會使出洪荒之力逃跑。
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親近感被啰嗦磨滅,再教育,實際已經(jīng)失去了本來的意義。
02
過度啰嗦,會失去孩子的尊重
在家庭里,父母是受人尊敬的。但有一種父母,卻失去了孩子對自己的敬愛,那就是啰嗦的父母。
認識一位媽媽,她說不知道該如何跟孩子相處,總覺得自己吃力不討好。
她兒子今年九歲,在上小學,放學回家就對媽媽的飯菜挑三揀四:“怎么又吃這個菜?你就不能做點好吃的嗎?”
有時候吃飯,媽媽想跟兒子聊聊學校的事情,開口問不上幾句話,兒子就不耐煩地說:“你說吃飯的時候不要分心,還老問我問題干嘛?”
對于兒子的表現(xiàn),她很躊躇。
聽完那位媽媽的話,我說,你話不多啊。
她聽我這么一說,頻頻點頭贊成:“是啊,可我兒子就嫌我煩,他覺得我老說廢話。”
我問,比如是什么廢話?
她說:“提醒他要多看書,不要老是玩手機,打游戲。”
聽完我忍不住笑出聲,這也是我小時候最討厭媽媽說的一句話“多讀書,多看書。”
父母反復說一件事,是特別消耗孩子耐力的。耐力好的孩子,能左耳進右耳出,耐力不好的孩子,就只能頂撞父母,出言不遜了。
碎碎念,也是在損耗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權威。權威削弱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敬重,自然也會隨之不見了。
03
在啰嗦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格局會被縮小
有個朋友,她的媽媽很愛跟她講婆媳矛盾,沒事就她與婆婆之間的雞毛蒜皮。
同樣一件事,她已經(jīng)聽過不下幾百次,可她的媽媽卻渾然不知,每次都講得津津有味。
婆媳之間的矛盾,無非都是些細枝末節(jié)的計較,既然是矛盾,就會有博弈和輸贏。
朋友從小被媽媽灌輸著,如何跟婆婆斗生活,其實在她的骨子里,早已深根蒂固地被植入了媽媽的博弈伎倆。
現(xiàn)在她成了家,對待婆婆的態(tài)度就像極了她的媽媽。
父母與孩子聊生活,聊經(jīng)歷,是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處事風格的。也許在當下,她只是聽之任之,并沒有留心去記下什么,可被強化了的畫面,是會被記憶封存的。
在啰嗦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格局會被縮小。
04
家長要做什么樣的改變?
話癆型的父母,是非常吃虧的,掏了心,還得不到孩子的認可。
每個人都有一個嘴巴和兩只耳朵,就是讓我們要少說多聽。試想,總是父母在說,孩子在聽,又怎么能叫溝通。
家長可以做什么樣的改變呢?
其一,不要信口開河。比如,有些父母規(guī)定孩子做好作業(yè)再開飯,話雖講出去了,心里又怕孩子肚子餓,就會一直催孩子寫作業(yè),或者讓孩子先吃飯。這樣其實反映了家長感情的軟弱,說話不算數(shù)?朔䥺,首先就要在講話前經(jīng)過一番理智過濾,不能信口開河。
其二,不要強行命令。讓孩子做什么事,可以用親切的語言輕輕地告訴他,這更多的是感情的信任,悄悄一句話比你大聲喝斥的效果好得多。
其三,不要事事叮囑?梢哉f,家長對孩子講得話雖然多,但許多都沒有講到點子上。事無巨細的話,大人會因為孩子的不聽話而氣憤,孩子在繁雜的語言環(huán)境里會更加反感。
歸根結底,家長啰嗦的關鍵在于沒有真正了解孩子。只有真正懂孩子,明白孩子的想法,才能用有效的交流去代替無盡的啰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