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有這樣的疑問,「親子朗讀應該從什么時候開始?」 我們的回答是:從孩子呱呱墜地那天起就可以開始了,甚至更早。對于0~6個月的小寶寶來說,朗讀的目的不在于讓他們理解書中的意思,而是在這個過程中聆聽你的聲音、接觸書籍和其他讀物。
如果抽不出專門的時間給寶寶讀童書,不妨在你自己讀書、看報紙、刷手機新聞的時候讀出聲來,讓寶寶可以聽到——雖然只是簡單的小事,日積月累卻能幫助寶寶熟悉聲音、語言的節(jié)奏和韻律特點,為語言發(fā)展提供養(yǎng)分。
兒童發(fā)展心理學家Decasper做過一個實驗,讓孕婦在孩子出生前的六個月中,反復給肚子里的寶寶朗讀同一個故事。研究發(fā)現,寶寶出生后不僅記得這個故事,對這個熟悉的故事表現出明顯的偏愛(Decasper et al., 1986)。
另有研究表明,德國和法國的新生兒的啼哭聲差異明顯,分別顯示出德語和法語的語調,仿佛在哭聲中就可以聽出他們父母的「口音」(Mampe, Friederici, & Christophe, Wermke, 2009)。
這些研究告訴我們,寶寶在胎兒期就能夠感知不同的聲音并將它們與父母提供的安全感、熟悉感等正面經歷連接起來。
哪些因素影響早期閱讀能力?
每到一年級開學的時候,家長和老師都會發(fā)現,班里有些孩子的識字、閱讀和理解能力明顯超出同齡的孩子。他們似乎很容易明白老師的指令和教學內容,讀書不僅比其他孩子更快、更輕松,往往還樂在其中。
哪些因素造就了這些「早熟的小讀者」呢?教育界在過去數十年間進行了大量研究,發(fā)現這些「早熟的小讀者」并未如大家猜測的那樣在學前接受「正式的閱讀教育」,相反,他們「超前」的閱讀能力,主要得益于早期家庭教育。研究人員在這些孩子成長的家庭環(huán)境中總結出四個普遍特點,供教育者們參考(Durkin, 1966; Clark, 1976; Forester, 1977)。
父母經常為孩子朗讀。朗讀的內容不限于書本,也包括環(huán)境中的各種印刷文字,如包裹上的標簽、街頭標志、公告牌上的內容等等。此外,這些父母自己也熱衷閱讀,孩子在家中經常能看到他們靜心讀書的身影。
家里有種類豐富的文字印刷品——書籍、雜志、報紙、漫畫書,應有盡有。甚至有研究表明,家中文字印刷品越多,孩子的讀寫能力及數學能力就越強 (NAEP,1994)。
家中常備紙筆,允許孩子「亂寫亂涂」。許多研究顯示,兒童對于書面語言的好奇和探索始于亂涂亂畫,涂畫的內容會從天馬行空的線條和色塊,逐漸發(fā)展為對印刷字體的模仿,為早期書寫奠定基礎。
父母運用多種方式激發(fā)和促進孩子對讀寫的興趣。例如:耐心地應對孩子永無止境的提問、鼓勵孩子對閱讀的內容作出富有創(chuàng)造性地聯(lián)想和評論、贊揚孩子在讀寫上做出的努力、經常帶孩子去圖書館或書店、在家中顯眼的地方展示孩子的書寫作品等。
一直是我在讀,孩子怎么進步?
我們常說的「聽說讀寫」,其實反映了語言能力發(fā)展的基本順序。聽說是讀寫的基礎,對口語語音的理解可以促進對書面文字的理解。在孩子開始識字之前,他們已經能聽懂很多詞匯,可以用或長或短的句子與成人和同伴交流了。
孩子是如何理解并掌握一個詞匯或表達的呢?一般需要具備三個條件:反復聽到這個詞,從成人口中聽到這個詞,以及在有意義的語境下聽到這個詞(知道這個詞和其他字詞的搭配可以表達特定的意思)。
符合孩子年齡特點的童書——特別是繪本,就提供了這樣一種生動、有意義的語境。經常朗讀各種書籍、重復朗讀,可以有效擴大孩子的詞匯量。當孩子能依靠拼音和識字開始自主閱讀時,之前積累的聽力詞匯就能轉化為閱讀詞匯,進而運用到口語和書寫交流中去。
耐心和堅持很重要。根據語言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產出性詞匯永遠比接受性詞匯要少得多。詞匯積累是一個長期過程,爸爸媽媽們一定要有耐心,不要因為朗讀了一段時間沒有看到「明顯效果」,就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或者干脆放棄。
如何選擇閱讀的書籍?
通常來說,給1~2歲寶寶朗讀的書籍「圖多字少」,一頁上有一兩句話,句子簡短且易于重復。風趣的童謠和押韻的兒童詩也是很好的選擇,讓孩子能夠體會到語言的樂趣、學習新詞匯、并增強語音意識。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理解能力的提升,家長可以選擇篇幅更長的故事或繪本進行朗讀。
優(yōu)秀的童書作者一定深切地關注并了解孩子的世界。無論在內容還是形式上,優(yōu)秀的童書都充分接受并尊重孩子的視角,用兒童的心情和想法表現和理解世界。
需要指出的是,幼兒和嬰兒對書籍感興趣的點有所不同。幼兒讀者會被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和五花八門的人物動作深深吸引,而對大段的描述性或抒情的語言不太感冒;對于嬰兒來說,故事情節(jié)沒有太大意義,他們對語言的節(jié)奏和韻律比較敏感。
等孩子再長大一些,朗讀的內容可以包含更加復雜的情節(jié)和細膩的人物內心刻畫,也可以選擇來自不同文化、反應社會生活的故事,以此回應孩子越發(fā)豐富的內心生活和不斷擴展的對世界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