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視:剖析主題墻創(chuàng)設的現狀--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
1. 模棱兩可,主線不明。主題墻應隨著活動的展開逐漸產生、發(fā)展和完善,是一個不斷深化的漸進的系列活動。有很多教師不知道主題墻到底要展示什么?在主題進行前沒有經過充分的思考,沒有領會主題的內在聯系,有的相互重疊、跳躍,模棱兩可,主線不明,沒有體現主題內容由淺入深的過程。幼兒通過主題墻探究過程、積累經驗、擴展知識這一點就無法較好地實現。
2. 華而不實,墨守成規(guī)。主題墻的布置應講究美感,有的主題墻為了突顯美,老師一手操辦與制作,一大片都是精美的墻飾制作,沒有呈現幼兒學習、探究的痕跡,體現不了幼兒與墻面的互動。有的主題墻布置前缺乏統一規(guī)劃,布局、設置不合理。如有的地方很空,有的地方缺圖片,文字一大堆擠得密不透風;有的教師為了體現"幼兒是學習的主體"這一觀點,將整個主題墻變成了幼兒的美術作品展示區(qū),有孩子的繪畫作品,有孩子的手工作品等等,而且大多是在老師的精心策劃下進行,致使參與活動變成了一種簡單、呆板的"手工勞動"。
3. 本末倒置,主次不分。墻飾怎么布置還是以教師的意愿為主,從主題墻布置到材料提供主要由教師設計、制作,僅有最后一些空缺的墻面留給幼兒,但就是這樣的參與,教師往往還要選派能力強的幼兒完成。結果主題墻是亮了、美了,而孩子卻成了游離于主題墻之外的自由游戲群體,該組織孩子活動的時間,教師都用來布置主題墻了,教學活動成了玩桌面玩具或自由活動。
4. 依樣畫瓢,物以類聚。一般幼兒園的主題墻往往都大同小異,其基本形式就是圖片加文字,最多再加上一點幼兒作品,每個主題都是這幾樣,沒有特色、缺乏個性、材料雷同、內容雷同……不同的孩子、不同的班級給人的感覺卻是相同的,相同的認知內容、相同的認知形式、相同的認知特點、相同的認知興趣……同時,在現有的主題墻創(chuàng)設中,除了紙以外,很少用到諸如自然物、廢舊改造物等物品,缺少新奇的、與眾不同的能吸引幼兒注意力的物體,表征形式過于單一,沒有布置中的亮點。這樣的主題墻既不能有效地激發(fā)幼兒的興趣,也不能更好地組織起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
二、反思:找準主題墻創(chuàng)設的定位--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1. 風卷白波翻,日煎紅浪沸--展示主題發(fā)展的主線。主題墻是幼兒園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陣地之一,主題墻的創(chuàng)設不僅僅是美化教室,更是我們與班級主題教學活動緊密結合的一個載體。通過主題墻,讓幼兒了解整個主題的脈絡以及其分支、主題發(fā)展的方向、主題最后的目標;通過主題墻,讓幼兒進一步了解主題的內涵,激發(fā)對幼兒對主題探究和學習的興趣,它是貫穿整個主題發(fā)展的一條主線。
2. 日沉紅有影,風定綠無波--呈現幼兒學習的過程。筆者認為,我們在呈現幼兒的學習過程中應抓住三個關鍵點:
活動前:記錄幼兒想知道但還不太了解的事。比如,在"我要上小學了"主題活動中,孩子們說:"小學里有些什么課程?""小學的校園環(huán)境、教室、廁所是怎樣的?"……一系列還不太了解的事情就成了一棵"問題樹",在一張張樹葉形狀的紙上,用繪畫的形式畫出想了解有關小學的問題,貼在"問題樹"上。
活動中:記錄幼兒的問題、困惑、思考和解決的方法。主題墻的展示是一種過程,并不是目的,關鍵是想讓幼兒自己主動地去了解相關的知識,讓孩子們在探究、思考的過程中去了解知識,掌握知識點,生成更多的內容,甚至延伸到孩子愿意探索的范圍。如,在"大自然的語言"主題中,為了豐富孩子們對大自然的了解,我創(chuàng)設了相關的主題墻飾幫助孩子們有一個實際的認識,包括"我的發(fā)現"、"我的疑問"、"小螞蟻為什么搬家"、"蜻蜓為什么底飛"、"向日葵為什么圍著太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