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從80年代初開始,也興趣了"人格"研究熱。不同學科的專家、學者如心理學家、哲學家、倫理學家、人類文化學家等,都對人格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出版了許多論述人格問題的專著和研究報告,也相應地形成了眾多觀點各異、學派紛呈的人格理論或人格范型。近些年來,我國人格研究已不再局限在道德人格的層面上,已逐漸深入到人格的深層,開始在文化和民族特性意義上探索人格內(nèi)涵、分析人格構成、考察人格現(xiàn)象、規(guī)范人格行為。從某種角度,只有從傳統(tǒng)文化的高度,才能揭示出人格的歷史繼承性,也只有將傳統(tǒng)觀念與現(xiàn)實發(fā)展相結合,才能找到塑造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徑。處在變革與發(fā)展,機遇與挑戰(zhàn)共存的時代,傳統(tǒng)的人格,落后、愚昧的心態(tài)必將受到?jīng)_突,一些固有的人格模式也必然發(fā)生裂變和重塑。因此,結合時代特點和社會發(fā)展要求,積極開展人格結構、要素、外在表現(xiàn)的研究,重視健康、文明的行為方式、人格取向的探討,將個體意識與集體觀念、傳統(tǒng)的理想人格與權利義務統(tǒng)一的現(xiàn)代人格引向既符合時代標準又具有個性差異的健全人格,這對于學校德育工作的深化、拓展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和作用。
三、教師在人格教育中的作用
人格不是天賦的,它是在先天生理結構基礎上,在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先天素質(zhì)只是為人格形成提供一般可能性,教育和社會實踐對人格的形成更有賴于人格教育的教化作用。
"教育是人與人心靈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觸"。對教師來說,觀念更新,知識豐富固然重,但是,它無法取代人格的力量。正如孔子所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這里的"身"不僅指教師以身作則,也包括追求至善的人格。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學生對教師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師的德與才","學博為師,德高為范",教師的完美人格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它對學生成長起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
努力提高教育工作才自身的人格素質(zhì)。對于受教育者而言,教育者的人格示范是其最直接的"榜樣",一個自身人格已"失度"的人去做別人思想政治工作,必然造成"臺上你講,臺下講你"的局面,不但起不到預期的作用,反而使雙方的人格向更加"失度"演變。因此,需要教育工作者自身要不斷地學習、實踐、修養(yǎng)、養(yǎng)性,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格層次和水平,真正做到為人師表,用真理的力量和自身人格的力量去教育感召我們的工作對象。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不僅要研究學生的人格特征,對癥下藥,更要制造良好的契機來培養(yǎng)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在青少年的人格教育中要注意和尊重情感、意志等因素在人格品質(zhì)形成中的特殊地位和功能,要強化情境的陶冶以及行為的訓練。具體來說就是要加強校園文化、社區(qū)文化、家庭文化的建設,豐富青少年的生活,培養(yǎng)青少年取得成功的體驗和耐挫力;要搞好學生的班集體建設,提高教育者人格感染力,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學會解決沖突的技能;要凈化、美化生活環(huán)境,發(fā)揮環(huán)境育人的功能;要加強藝術教育功能,發(fā)揮藝術熏陶作用,培養(yǎng)良好的審美觀念;要大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積極接觸社會生活,學會認識社會,適應社會;要努力創(chuàng)設專門的情感與行為訓練活動,培養(yǎng)青少年判斷和選擇的能力及行為習慣。在現(xiàn)實生活和特定情境中獲知、育情、煉意、導行,實現(xiàn)知情意行的和諧、均衡、健康的發(fā)展,達到身心的統(tǒng)一,人與社會的協(xié)調(diào)。
結語
教師的職業(yè)是偉大的,也是復雜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他需要關注學生的成長,學業(yè)上的,生活上的,精神上的。因此作為一名好教師,要用研究者的目光審視教材,課堂,更要用研究者的心態(tài)關注了解學生,才能和學生一起成長,一起進步。
注釋:
[1] 張曄等.人格理論與塑造[B].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06.2-5
[2] (英)瓦爾.西蒙詻維茲等.人格的發(fā)展[B].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39-47
[3] 郭黎巖.小學生健康與輔導[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5-36
參考文獻:
[1](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著.兒童的人格教育[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張曄等.人格理論與塑造[B].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06.
[3]Feist,J.人格理論[B].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
[4](英)瓦爾.西蒙詻維茲等.人格的發(fā)展[B].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
[5]郭黎巖.小學生健康與輔導[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 Bullock,BM ,Dishion,T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2007,(03).
[7]KALFFAC,KroesM,etal.Factors affecting the relaton between parental education as well as occupatiion and problem behavior in dutch 5to6-year-old children.Soc Psychilatry epidemiol,2001;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