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聲畫并茂的課件能有效地豐富幼兒的情感幼兒的情感體驗是比較具體的、單純的、直接的,并且對情境有很強的依賴性。
多媒體將文字描述的內容變成形聲搭配結合的立體場景, 形成情感輻射力, 叩擊心靈, 營造心境, 讓幼兒在欣賞與理解事物的過程中豐富情感體驗。如在"保護藏羚羊"這一活動中,教師讓幼兒觀看"藏羚羊"的動畫片, 讓幼兒感悟動物是我們的朋友, 萌發(fā)愛護它們的情感。當幼兒看到成群可愛的藏羚羊突然被獵槍擊倒,鮮血染紅了草原, 幸存的藏羚羊流出傷心的眼淚時,他們都被這逼真的畫深深感動,同時對不愛護藏羚羊的人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憤恨。可見幼兒不僅產生了對藏羚羊的同 關心他人的高尚情情, 更從中升華出了愛護動物感。這一具體、生動、真實的場境使幼兒的心靈受到震動,激發(fā)了他們深切的同情心, 受這種情感的激勵,他們在全發(fā)起了一場保護藏羚羊的自覺宣傳運動。實踐表明多媒體技術以它特有的表現手法,增強了教學的直觀形象性,讓幼兒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并能在多媒體技術營造的這一音、光的情境色中去主動發(fā)現、質疑和探索,從而獲得有益的知識和經驗。這些優(yōu)勢是傳統(tǒng)教學手段無法企及的。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應堅持的基本原則
在多媒體教學的研究實踐過程中,我們也發(fā)現了一些問題, 出現了一些誤區(qū),如有些教師盲目地追求現代化設施, 為追求技術的先進性而使用技術,甚至以犧牲課程目標為代價, 認為運用多媒體技術就是單純地把計算機帶進教室, 把教學內容搬到計算機屏幕上,出現了"三重三輕"的現象, 即重教學情境,輕教學目標;重活動形式,輕活動效果;重知識能力,輕情感態(tài)度。筆者認為,幼兒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技術時應有清醒的認識,對其運用的目的及與幼兒園教學整合的過程要有理性的思考。我們結合自己的實踐研究提出以下三條在幼兒園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技術應堅持的基本原則。
。 一) 科學性原則
多媒體技術與幼兒園教學的整合不是簡單的湊合,而是技術與教學的有機結合,這就要求教師把多媒體技術有機地融于教學過程, 實現教學各因素的功能,做到在教學過程中自然發(fā)揮多媒體技術的輔助作用,而不是生搬硬套式地使用多媒體技術,即為技術而技術。
一方面,教師要科學地選擇和使用多媒體課件。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圍繞教學目標選擇課件,并通過精心的教學設計將這些適宜的課件應用到教學活動中去。在應用過程中, 還要注意進行改編和二次加工,因為一個完全固定化的課件在課堂上是缺乏生命力的,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內容和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修改和編輯。另一方面, 教師要強化教學設計意識。在多媒體課的教學設計中, 一定要有將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起來的意識,不能把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演示工具,單純地用來"營造一種理想的教學環(huán)境" 而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對教學活動涉及到的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多媒體技術等諸多教學要素進行認真地分析, 注意綜合考慮各要素的功能與特點,避免機械組合、重復組合或盲目組合。例如,在實施"海底世界"這一教學活動時, 可以先讓幼兒采取各種方式 完整看、(分段看、邊提問題邊看、邊看邊表演等)看課件,然后舉行談話活動, 再讓孩子們拿出彩色筆,在紙上畫出他們理解的海底世界,最后讓他們邊聽音樂邊分角色進行情景表演。這樣的設計能把多媒體技術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對象等有機地整合起來,不僅利于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讓孩子們感受到音樂的優(yōu)美、故事的趣味與游戲的快樂。
( 二) 目的性原則
在幼兒園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技術,是要讓多媒體技術服務于教學,從根本上促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 使之既利于教師的教,又有助于幼兒的學。為此,教師應明確多媒體技術在教學活動中只能作為一種教學輔助手段, 一定要克服整個教學活動依賴多媒體技術的現象,避免簡單地用新"人技術把書本和黑板搬到屏幕上,從而不過是把灌" "機灌"變?yōu)槎。正確處理好多媒體技術與幼兒園教學的關系, 讓多種教學手段優(yōu)勢互補, 將多媒體技術用在關鍵處, 才能最終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值得特別注意的是, 使用多媒體技術也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幼兒園的教學有很多是通過師生互動完成的,并不是每一個教學活動都需要使用多媒體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