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科學是一個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茖W是幼兒自己學和做的,而不僅僅是教師教的。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新《綱要》指出兒童是主動學習者,在科學教育活動中,他們是主動的探索者、研究者和發(fā)現(xiàn)者,知識經驗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兒童的探究活動的支持者和引導者。教師要盡量創(chuàng)造條件讓兒童實際參加探究活動,“親身經歷真實的研究過程”,要讓兒童真正地“做科學”。教師要引導幼兒在做的過程中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孩子們首先要通過感知、熟悉、提問、回憶來明晰自己的研究對象,提出自己真正關心的或有疑問的問題;然后分析自己面臨的問題,充分運用已有經驗作出猜想和假設;在帶著問題通過親自動手做來驗證自己的想法;依據觀察到的事實得出自己的結論;并在同伴間表現(xiàn)、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下面我就兩個方面來談談我對“做科學”的想法。
一、 集體科學活動中的“做科學”。
現(xiàn)在幼兒園一般的集體科學活動,都是讓孩子直面真實的科學,在探索的過程中理解科學。我們老師都會創(chuàng)設一個合理的科學環(huán)境,提供孩子自己動手、動腦,主動去探索的機會,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在直接觀察、親自操作的科學探究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這種“做科學”的活動不僅給了孩子探索的機會,更是培養(yǎng)了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1、“做”而學觀察著名俄國科學家巴甫洛夫的座右銘就是:“觀察、觀察、再觀察”,觀察是一切科學成就的開端。在每個科學活動中,我都會積極提供許多觀察的機會,從各個角度培養(yǎng)孩子的觀察能力。如在科學活動“油和水”中,我首先讓孩子觀察兩個實驗對象“油”、“水”。并通過觀察來進行比較油和水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孩子們從顏色、平時的感官經驗來講述了自己的感受。另外,在實驗的過程中,我非常注重讓孩子邊實驗邊觀察,了解實驗前和實驗后的變化。如在把油倒入水中后,很多孩子都以為油會融化到水里,當觀察到油浮在水面上時他們都有點不相信,用筷子進行不斷地攪拌,邊攪拌邊仔細地觀察,甚至連一些細微的變化(如油在水里泛起了泡泡)都不放過,真正地激發(fā)起了他們的觀察、求知的欲望。
2、“做”而活思維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科學活動中,我讓孩子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讓孩子在相互討論中使思想得到交流、互相啟發(fā),從而解決問題。如在科學活動“報紙大力士”中,孩子們知道了報紙折了以后就有了彈性,能把一些小東西彈起來,在嘗試實踐的過程中,老師有目的地引導孩子折一次彈一次,引導孩子自己來發(fā)現(xiàn)問題:“為什么報紙折的次數(shù)少就彈不起來,折的次數(shù)多了彈得也高?”帶著這樣的問題,孩子們又開始了新的探索。又如在科學活動“油和水”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當老師總結“無論是先倒油還是先倒水,不論用筷子怎么攪,最后結果都是分成兩層,油在上面,水在下面。油是不溶于水的。”而后話鋒一轉、提出問題:“那生活中有什么東西能讓浮在水上的油和水混在一起呢?”讓孩子的思維從已經形成的定律中跳躍出來,這往往就是“做科學”的魅力所在,讓孩子的思維得到鍛煉,讓孩子的智慧得以升華。
3、“做”而能探究新《科學課程標準》在教學方法上特別強調關注孩子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認為“科學學習應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孩子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動手操作既能滿足孩子動手的需要,又因充滿新奇和刺激而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如在科學活動“有趣的轉動”中,我提供了很多孩子生活中經常接觸的一些小東西:筷子、輪子、塑料玩具、繩子、小碗、傘、圓紙片、牙簽、蓋子等。引導孩子們想辦法讓這些東西轉動起來,孩子們先是單一地操作這些物品,而后他們不再滿足于此,而是把兩個、三個物品結合起來,嘗試不同的操作方法、探究出了很多不同的轉動方法;最后,他們關注起了同伴的一些獨特的玩法,開始模仿、借鑒并結合自己的玩法也創(chuàng)造出了自己獨特的方法。在這個探究的過程中,孩子們不僅獲得了一些“方法”,更多的是獲得了他人的智慧,滋長了自身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