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相結(jié)合幼兒在沒有進入幼兒園之前,生活在家庭的小天地中,是被關愛、被滿足的重要對象,因而沒有團結(jié)合作等方面的意識。而進入幼兒園后,集體教育是幼兒有機會與同齡人游戲和交流促進其社會化的萌芽。如:在主題活動“我是中國娃”中,通過集體過中秋節(jié),品嘗各種各樣的月餅來讓幼兒充分地感受到了集體的溫暖,與同伴共同合作與分享原來是如此的快樂。而個別教育是促進每位幼兒在原有水平上獲得發(fā)展的有效途徑。眾所周知的“水桶”理論告訴我們,幼兒的單站不可能是整齊劃一的。由此,個別教育工作也顯得尤為重要了。例如:有位叫邵強宇的小朋友,雖性格開朗活潑,卻有攻擊行為,不會合作、不愛分享,沒有自己的朋友,顯得比較孤立。但根據(jù)對邵強宇的觀察,發(fā)現(xiàn)他有交朋友的愿望,由于方式的不確,同伴們都不愿跟他玩。因此,我們把培養(yǎng)邵強宇的重點放在“學習正確的交往方式,建立與同伴合作與分享的良好關系”上,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反復指導和強化孩子的積極行為讓其逐步內(nèi)化成為良好的品質(zhì)。
四、園內(nèi)活動與園外活動相結(jié)合由于現(xiàn)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們除了在幼兒園進行有目的的教育活動外,家長很少注意讓孩子參加這類社會公共活動,在父母、長者面前都是“獨占”“獨享”
的小皇帝。針對這一情況,我們結(jié)合重陽節(jié),我們要求孩子回家為長輩作一件讓他們開心的事;如:為老人做捶腿捶背等力所能及的事,看著爺爺、奶奶、外婆、外公一張張欣慰的笑臉,孩子們也露出了天真燦爛的微笑,他們一起快樂地分享著“關心人與被關心人”的幸福滋味。
總之,人際交往的能力是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培養(yǎng)的,孩子正是在與各種不同的人打交道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團結(jié)合作的交往能力。要提高幼兒的交往能力,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憑說教就可以達到目的的,而是需要我們教師做一個有心人為孩子創(chuàng)設各種交往環(huán)境,并進行悉心指導。只有這樣,才能結(jié)出累累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