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綱要》中指出:為每個孩子提供表現(xiàn)自己長處和獲得成功的機會,增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我們要多鼓勵幼兒能夠自己的事情盡量自己做,讓幼兒在實踐中體驗成功,樹立自信心,讓我們的孩子充滿自信地走向明天。
2、相信幼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現(xiàn)在的孩子,在家中是生活在平靜溫和的港灣里,從小就在缺乏困難的環(huán)境中成長,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且在幼兒園里,我們大多數(shù)幼兒教師受家長及其他方面的影響怕孩子因爭吵而打傷或碰傷。因此,每次問題出現(xiàn)時,教師總是以權(quán)威者的身份加以阻止和不問青紅皂白的指責、批評。由此可見,現(xiàn)在的孩子普遍缺乏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當孩子走出家庭,與伙伴之間的矛盾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種種交往的障礙。而解決這些障礙正好為能力的發(fā)展提供了條件,通過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也培養(yǎng)了幼兒的獨立性。那么以后,孩子再遇到問題時,就不會一味地依賴承認,會自己想辦法,這便增強了自信心和自己解決爭端的能力。
既然孩子之間的爭吵對他們個性心理的發(fā)展是有好處的,成人特別是幼教工作者對此不必大驚小怪,而要正確對待。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幼兒爭吵也有它一定的弊端。比如幼兒有時是“力”的較量——打架,這是成人必須制止的。因此,一味的鼓勵孩子爭吵,是不科學(xué)的,概不允許孩子爭吵,也是不科學(xué)的。舍棄兩個極端,加以正確的指導(dǎo),這樣才對幼兒發(fā)展有利。
我們應(yīng)相信幼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某次角色游戲,老師提出游戲的要求和規(guī)則后,幼兒大部分都自由地選擇游戲材料和角色,當游戲進行一半時,有一名幼兒在“麥當勞”與同伴吵起來,原來由于錢幣面值的不明確,導(dǎo)致找贖時發(fā)生誤會。在活動后,老師及時組織幼兒討論該如何分清不同面值的錢幣。通過一番討論,大家一致認為在錢幣上面寫上數(shù)字,便于識別。老師還請幼兒自己設(shè)計錢幣,并寫上數(shù)字,這種實踐活動能培養(yǎng)幼兒自主、自立精神,鍛煉幼兒的智力和社會應(yīng)變能力。此外,教師可適當委托幼兒完成簡單的任務(wù),傾聽他們的意見,尊重他們的合理要求,這樣,使幼兒能經(jīng)常體驗到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喜悅,相信自己的力量,自我評價就高,自信心就強。而對于自信心較弱的幼兒,教師必須給予更多的關(guān)注,為其創(chuàng)造條件獲得成功,如在上課時有針對性地對這些幼兒提些容易回答的問題等,使這些幼兒在一點一滴的成功中逐漸形成較強的自信心。
三、讓幼兒在失敗中建立自信在成長過程中,孩子終歸會有面對失敗的時候。如果孩子還小,許多父母可能會一笑了之,或者幫他把問題處理掉,甚至干脆讓孩子放棄,因為父母們認為,這時孩子的能力還不足以完成這個任務(wù),等他大一些,就完全能勝任了。
但英國人麥克夫婦卻不這樣認為。他們常常會讓孩子去做些力所不及的事情。麥克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只有經(jīng)歷過失敗的艱辛,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也只有一步步成功,孩子才能真正地長大。”
要培養(yǎng)幼兒的耐挫精神挫折是人們在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中遇到無法克服或自以為無法克服的障礙或干擾,其需要或動機不能得到滿足而產(chǎn)生的緊張、沮喪、悲觀等情緒反應(yīng)。
人的一生,都會遇到一定的困難和挫折。尤其是幼小的孩子,由于受到身心發(fā)展水平的制約,能力十分有限,缺乏經(jīng)歷和經(jīng)驗,更容易受到失敗和挫折。在成年人看來很小的一次失敗,對于孩子來說可能是一次不小的危機。在遭遇失敗和挫折時,孩子可能不知所措、失望退縮、喪失熱情和信心。一般而言,容易受到挫折的幼兒往往或多或少地表現(xiàn)出如下一些特點:追求不切實際的目標、對追求目標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缺乏心理準備、能力不足、遇到困難不知如何應(yīng)付、缺乏自信、把困難夸大成不可逾越的鴻溝等。
幼兒的這些表現(xiàn)與家長的教育方式等有著密切關(guān)系,比如家長望子成龍心切,一方面要求孩子樣樣全能、處處最優(yōu),一方面又盡力滿足幼兒的各種需要,特別是物質(zhì)方面的需要。由于這種灌輸,幼兒逐漸對自己形成了一些不切實際的期望,事事爭強,贏得起輸不起。家長的處處遷就、對幼兒需要的極力滿足還孩子造成一種錯覺:凡是他想達到的目標總可以一帆風順地實現(xiàn)。然而在另一方面,家長過渡的保護和包辦,又使得孩子的多種能力得不到發(fā)展,他們自然會產(chǎn)生強烈的挫折感?梢姡贿m當?shù)募彝ソ逃o孩子營造的成長氛圍是孩子難以面對現(xiàn)實、承受挫折能力差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