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日常生活中創(chuàng)造合作的機會。
在日常生活中,幼兒一同游戲、學習的機會很多的,如一起拼圖、搭積木、作畫、看圖書、跳皮筋、玩娃娃家等,教師應想辦法為幼兒創(chuàng)造、提供與同伴合作學習和游戲的機會,讓幼兒在實踐中學會合作。比如引導、組織幼兒進行小組或全班作畫,在這當中幼兒必須學習互相協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構圖上,色彩上,內容上達到協調一致,共同創(chuàng)作出一幅幅美麗的圖畫。
2、在游戲中創(chuàng)造合作的機會。
在游戲中,教師要有目的的,有計劃的組織幼兒進行一些合作游戲,如:共同搭積木完成一個造型,采取兩個人合作或幾人一組的體育游戲,為幼兒的合作創(chuàng)造機會,這樣,幼兒活動時就不能只顧一個人玩,而需要二人或幾人合作共同配合來完成一項任務,把每個人的想法和意見都溶進去,這時二人或幾人協商的過程就為幼兒提供了鍛煉的機會,其次,把幼兒合作的培養(yǎng)貫穿在幼兒的各項環(huán)節(jié)當中,如:共同疊被子、搬椅子、收拾玩具等,不放棄一切可以合作的機會,幼兒經過與人商量,討論的鍛煉,使幼兒合作能力大大加強,體驗到與人合作中遇到的種種問題,這樣幼兒的合作能力就會在反復的鍛煉中得到提高。
三、教給幼兒合作的方法。
幼兒可能不會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發(fā)地表現出合作行為,也可能不知如何去合作,這就需要教師教給幼兒合作的方法,指導幼兒怎樣進行合作。比如:搭積木或玩商店游戲前,應大家一起商量,分工合作;遇到矛盾時,要協商解決問題;當玩具或游戲材料不夠用時,可相互謙讓、輪流或共同使用;當同伴遇到困難時要主動用動作、言語去幫助他;當自己遇到困難、一人無法解決時,可以主動找小朋友協助,等等。通過這些具體的合作情景,幫助幼兒逐漸學會合作的策略,在合作中學會合作。
四、充分讓幼兒體驗到合作帶來的愉悅。
幼兒之間的合作常常會帶來積極愉快的結果:活動成功,事情做成,增進友誼,這對幼兒鞏固、強化合作行為進而產生更多的合作行為是極為重要的,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在活動中多安排一些需要合作完成的作品或小游戲,讓他們從生活中真正體會到交往合作帶來的益處,比如在小活動《運糧》中,要求四組幼兒要以嘴快的速度把糧食運到“廚房”去,但由于中途設計了一條只允許一人通過的小橋,規(guī)定只許從小橋上走,當游戲開始后,他們爭先恐后的往橋上擠,有的在叫嚷,有的因用力過大而把隊友擠下了小橋,規(guī)定的時間到了,糧食都沒有運完,他們都很沮喪,聽到孩子們的長吁短嘆,我開始引導他們去尋找失敗的原因,障礙在哪里,找到了失敗的關鍵,再去引導大家去想象解決的方法有哪些,經過討論、嘗試,他們終于發(fā)現了合作會讓他們成功,這同時也建立了孩子們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五、及時對幼兒鼓勵,引導。
當幼兒做出合作行為,能較好地與同伴一同合作學習或游戲時,教師要及時地給予肯定、鼓勵,如:“你能商量著、合作著搭,真好!”“你們倆配合地真好!”教師贊許的目光、肯定的語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輕撫孩子的肩膀,對孩子親切地點頭、翹起大拇指等,能使幼兒受到極大的鼓勵,因而進一步強化合作的動機,愿意更多地、自覺地做出合作行為,而對不太會合作或缺乏合作意識的幼兒,教師要給予適時的引導與知道,針對不同情況,給予不同的建議,如:“你要跟他商量著玩。”“你們都想當船長,沒人當水手,玩不成了,怎么辦?”“一本書,如果是三個人看,會怎么樣?”“你跟他說,咱倆一起搭,試試。”“你可以去幫他一起搭。”在教師積極的鼓勵和適宜的引導下,幼兒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會逐步而有效地得到培養(yǎng)。對于那些膽小內向、不善于交往的幼兒,要多關注,不冷落,采用與他聊天的方法,鼓勵他樹立自信,多與小朋友交往;并鼓勵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讓他體驗成功,明白老師、小朋友都喜歡他,慢慢地打消不敢交往的顧慮。例如:彤彤小朋友話很少,內向乖巧,想玩玩具也不說。我就問她:“彤彤,你也想玩,是嗎?”她點點頭。“你去跟小朋友說,小朋友會給你的。”她還是一動不動。“我跟你一塊去,好嗎?”我拉著她的手走向哪個小朋友。她小聲說:“請把玩具給我玩一會兒好嗎?”小朋友把玩具給了她。“彤彤真能干!”我笑著鼓勵了她,她甜甜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