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與家長,就像一輛車上的兩個輪子,只有步調(diào)一致,孩子這輛可愛的“小車”,才會飛速向前。簡單的比喻,只是為了說明家長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伴隨幼兒園探索型主體活動的逐步展開,家長的配合越來越顯出它的必要性,許多時候,教育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家長的配合程度。我們的工作要想得到家長的配合與支持,與家長的溝通與交流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提高溝通效率,是作為一名幼兒教師首先應該考慮的問題。多年的經(jīng)驗告訴我,要想與家長更好的交流,更快的提高溝通效率,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準確掌握交流、溝通的方式與方法與家長的交流、溝通有許多方法:早晚見面交流;帶小紙條;利用家園聯(lián)系本等。無論是哪種方法,作為老師,一定要有一顆真誠的心。切記,我們的工作是為了讓孩子發(fā)展得更好,而不是向家長“告狀”;我們的交流與溝通,是為了找到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幫助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而不是把問題推給家長。在家長眼里,老師就是教育的“權(quán)威”,他只有從老師這里獲得更好的教育方法,而不是一味的聽老師在“告狀”。只有掌握了這一條,我們的交流才會變得有效果,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為什么有的老師覺得家長難以溝通?首先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作為老師,你在與家長進行交流時所站的出發(fā)點是什么?我為什么要找家長?我能給家長和兒童提供什么樣的幫助?我希望從家長那里得到什么樣的訊息?如果以上問題你能給自己一個明確、肯定的答案,那你的溝通也肯定會是成功的。反之,事情也許會“越弄越糟”。
在與家長溝通的方式中,除了直接言語的交流,老師的體態(tài)語和語調(diào)在溝通、交流的過程中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為我們在與家長交流時的體態(tài)動作,語音語調(diào)都會影響家長對于交流內(nèi)容的理解,從而直接影響交流的效果。
例如:家長在接孩子時,希望與班上老師交談孩子的情況,老師邊做手頭工作,邊心不在焉的應付:“奧,他表現(xiàn)還行,還可以……”很顯然,這樣的談話不是家長所希望的。老師表現(xiàn)出得不夠熱情,缺乏真誠的體態(tài)語和語調(diào),會大大挫傷家長的積極性,由此可以斷定,這位家長以后很難積極與教師溝通了,老師以后的家長工作也會在無形中增加難度。
再如:下午離園時,老師一邊與家長交流孩子在園的一些情況,一邊卻又左顧右盼,不時和身邊的孩子打招呼。你的體態(tài)語會讓家長覺得自己是不被重視的,你的工作是缺乏誠心的,這樣的交流很難換取家長的真心,這樣的交流效果肯定也會大打折扣。
所以,老師在與家長的交流、溝通的過程中,要根據(jù)溝通的內(nèi)容,選擇合適的溝通方式,特別要注意進行交流時的態(tài)度及嚴謹合適的體態(tài)語,要以我們一顆真誠的心換取另一顆真誠的心。
二:克服交流、溝通中的障礙,提高交流、溝通的效果1、及時注意并了解反饋信息交流時的許多問題,是由誤解或信息的不準確造成的,如果老師在交流過程中能注意這些問題,就會減少誤會的發(fā)生。最直接的做法是詢問家長是否聽明白了自己要表達的意圖,在和家長做口頭交流時,可以觀察家長的眼睛及家長的體態(tài)動作,了解他們是否接受你的交流訊息。
2、簡化的語言不確切的語言可能會成為與家長交流中的障礙,因此,老師應注意措辭并組織好語言,以易于家長理解。在與家長進行交流時,老師不僅要簡化語言,還要考慮到交流的對象。對于幼兒的父母或是祖父母,就要采取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這是因為幼兒的爺爺奶奶和老師由于在年齡、經(jīng)驗、文化背景、思想觀念等方面存在差距,雙方的語言表達方式會有所區(qū)別。面對爺爺奶奶,老師要盡可能簡化自己的語言,并適時改變自己的語言表達方式和習慣,以對方能理解的方式表達意思,做到簡單明了,易聽易懂,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溝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