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獨生子女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了人父人母,六個大人圍著一個小寶貝團團轉的局面越來越常見。
A 加強溝通,婆媳互補帶孩子
案例:
家住洋河花園的楊君和婆婆親如母女,在小區(qū)里廣受贊譽。經(jīng)?吹絻扇擞姓f有笑地帶4歲的孩子在小區(qū)里玩耍,其樂融融。
說起婆媳帶孩子的矛盾,楊君也坦言“曾經(jīng)擔心過”。不過,在懷孕的時候,她就開始提前做功課,不僅自己學習育兒知識,而且還經(jīng)常帶上婆婆去聽各大醫(yī)院的講座,“生孩子之前,我們在理念上就基本達成了一致”。
在日常的育兒過程中,一旦遇到婆婆用陳舊的老方法撫養(yǎng)孩子時,楊君就會舉一反三地耐心給婆婆講一些育兒知識。由于婆婆是一個開通的人,再加上之前也學習過育兒知識,所以比較容易接受。而對于一些根深蒂固的老習慣,只要無傷大局,楊君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畢竟,一個老人這么用心給自己帶孩子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
“當然,婆婆也有很多寶貴的經(jīng)驗值得借鑒,比如孩子發(fā)燒了如何降溫,什么天氣該穿什么衣服等等,”楊君說,“正是我們這種互補的模式,讓孩子一直健康成長,F(xiàn)在孩子4歲了,不僅會自己吃飯、上廁所,而且非常有禮貌、很懂事。”
點評:
一直關注“獨二代”撫養(yǎng)的心理咨詢師陳美英認為,對于肩負撫養(yǎng)“獨二代”任務的兩代人而言,在教育孩子問題上的矛盾并沒有實質的沖突,只是教育方法各有所長,“因此,相互交流和溝通是解決隔代教育問題的一個有效途徑。”
她表示,對于孩子來說,和睦的家庭氛圍是對他成長最好的滋養(yǎng)。無論兩代父母之間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有怎樣的矛盾和分歧,盡量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發(fā)生爭執(zhí)。同時,兩代家長不妨分工合作,比如在哪些事情上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大家對他的寵愛,哪些事情一旦發(fā)生就必須嚴肅對待等等,最好能事先約法三章。
此外,她還指出“隔代撫養(yǎng)”也并非一無是處,關鍵在于如何揚長避短。祖父母具有撫養(yǎng)和教育孩子的實踐經(jīng)驗,可以彌補年輕父母在養(yǎng)育孩子中的經(jīng)驗不足;由于沒有工作壓力和生活拖累,老人比較有耐心去陪伴和教育孫輩;老人在歷經(jīng)滄桑后的返璞歸真,易與孫輩建立融洽的感情。另外,老年人和孩子在一起,可以彌補時間上的空白和情感上的空虛,使晚年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B 及時再“充電”,做個好父母
案例:
今年27歲的陸娟是一位3歲孩子的專職媽媽。她每天的工作除了照顧孩子外,就是通過各種方式學習育兒知識。
“我的情況比較特殊,自己父母身體都不好,而婆婆和公公都已經(jīng)去世。孩子出生后,沒有老人帶,我只有辭職在家自己帶。”陸娟說,其實一開始,自己也是手忙腳亂的,“那時候,我覺得自己本身就是個孩子,一點也不懂怎么帶他。不知道他什么時候餓,不知道他哭鬧是因為什么。”
當時,有些朋友建議陸娟請一個專職保姆來帶孩子。但是,她經(jīng)過再三考慮,決定自己肩負起這個重任。于是,她開始自己摸索著帶孩子,不懂的時候看育兒書,再不行就到網(wǎng)上去求助、交流,“慢慢地,一切都學會了,F(xiàn)在孩子各方面的指標都非常不錯,而且在性格方面也比較獨立。我覺得十分自豪。”
陸娟還說,在學習帶孩子的過程中,也覺得自己長大了,“不再像以前一樣的任性,沒耐心,逃避困難了。這也正好讓我給孩子做個好榜樣。”
點評: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讓“獨二代”健康成長,關鍵的因素還在于“獨一代”自身的成長。目前,“獨一代”已經(jīng)長大成人,成為父母,但是很多人在生理和心理上表現(xiàn)出很明顯的不同步和不協(xié)調,不愿獨立承擔社會責任和撫養(yǎng)責任,這對于“獨二代”是一個巨大的負面影響。
他表示,作為父母的“獨一代”應該審視自我,主動擔當,并及時充電。一方面,加強自身各方面的修養(yǎng),使自己盡快獨立,另一方面,要學習養(yǎng)育知識,使撫養(yǎng)“獨二代”更有科學性。
他說,“獨一代”們可以通過閱讀一些關于兒童生理和心理方面科普知識的書籍,或者其他渠道獲得一些比較科學的育兒信息,及時把握兒童的生長發(fā)育和心理發(fā)育規(guī)律,“這樣對于養(yǎng)育‘獨二代’無疑是有幫助的。”
C “獅子式教育”,讓孩子更堅強
案例:
“謝謝,不用幫忙,讓他自己站起來!”
1月27日,江北觀音橋步行街,一名3歲左右小男孩在奔跑中摔倒在地。從旁邊路過的人,想趕緊去扶起孩子。但是,他們的好心,卻被跟在其身后的父親“拒絕”了。
只見小男孩自己站了起來,拍了拍身上的灰塵,繼續(xù)笑著跑了起來。
這對父子是韓國人。父親樸志成在一家韓國企業(yè)駐重慶辦事處工作,孩子1歲的時候就跟隨父親來到了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