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請記住這句話吧:"教會孩子愛父母,他才會愛他人,也才會被人愛。"這幅漫畫,想來多數(shù)人并不陌生。它是1991年高考"三南"卷寫作題,漫畫諷刺了那些忘恩負義,不思圖報的不孝子孫。我對這幅漫畫印象特別深刻,不僅是因為后來多次在上課時和學(xué)生一起分析它,更在于每次分析它時我就忍不住想:究竟誰之過--孩子?家庭?社會?
放眼今天的獨生子女,我們更憂慮地發(fā)現(xiàn):孝的觀念正逐漸淡薄,傳統(tǒng)美德正日益失落。不少孩子從小就以"小公主"、"小皇帝"自居,養(yǎng)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不少孩子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目無長輩,甚至自妄自大、驕橫任性、缺乏愛心。有篇短文《留一份給自己》中這樣寫道:"中午下班回家,熱得滿頭大汗,桌上正好有一瓶飲料,我拿起來就喝。7歲的女兒一把奪過我手中的飲料,氣呼呼地說:'誰讓你喝的,這是我的飲料。'然后不依不饒地哭著讓我賠,任我怎么勸都沒有用。"這位母親說她的心像被針尖刺了一下,想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孩子變得這樣自私?是的,"究竟是什么原因"?值得我們每一位父母好好地想一想。
"媽媽愛吃魚頭",我希望父母們千萬別再給孩子做這樣的"榜樣"了!
1、讓孩子知道并感恩家長給他的愛。
孩子不孝敬父母是父母嬌慣的結(jié)果,也是"媽媽愛吃魚頭"行為"榜樣"的結(jié)果。有些父母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自己不吃,讓孩子吃,自己不穿,讓孩子穿,甚至給孩子當馬騎,使孩子感覺到父母這么做是理所應(yīng)當?shù)摹S行└改赣泻贸缘目偸窍茸尳o孩子,有吃的總是把最好的留給孩子,自己吃"魚頭",還謊稱自己喜歡吃"魚頭",久而久之,對孩子的"愛"在無形中使孩子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這就是以我為中心,非我莫屬的自私霸道的壞習慣,孝心的培養(yǎng)也就無從談起。
真心愛孩子,就要讓孩子懂的感受愛、體味愛。也許我們許多家長已經(jīng)習慣于付出,并不希望得到回報或感恩,或者認為孩子少不更事,自己的作為沒有必要對他們解釋,因此孩子只是靜靜的等待獲取,從來不知道父母或親人對他的殷殷之情。這實在不足取。家長的作為要對孩子講清原因,讓孩子知道并體味親人給他的愛,這個過程也是教會孩子學(xué)會愛的過程。當你把好吃的東西給孩子吃時,告訴孩子你也喜歡吃。比如喂寶寶好吃的,說:"好香,也讓媽媽嘗嘗好嗎?"就說吃魚,把魚肉夾給孩子時,要告訴孩子媽媽也喜歡吃,別讓孩子真覺得"媽媽喜歡吃魚頭"!在幫孩子做事時,同樣應(yīng)當進行教育,比如幫孩子穿衣服,可邊穿邊說:"現(xiàn)在我?guī)湍愦┮路,等媽媽老了,你幫媽媽穿衣服,好嗎?quot;我在給孩子吃東西時,總是當著孩子的面,自己也分一份吃;而且有好吃的東西都基本上三人平均分。比如買鴨翅膀一般買四只,一人一只,剩下一只最后我說:"媽媽辛苦了,給媽媽吃。"而他媽媽常常又將大半只給孩子,說:"獎給兒子吃,兒子將來要帶爸媽到國外玩呢!"這樣做不是斤斤計較,而是覺得這樣更容易讓孩子明白一些道理,懂得父母的愛,珍惜父母的愛。
2、讓孩子知道并感受父母的艱辛。
有句古話,很耐人尋味:貧窮出孝子。對此我是這樣理解的:因為窮,所以孩子更容易體味到父母的艱辛,倍覺父母愛的可貴;因為窮,所以孩子從小就懂得幫助父母做事,容易形成關(guān)心父母、體貼父母、幫助父母的品質(zhì)與習慣。如果我們只知道奉獻,只知道對孩子無私的愛,而不知道把自己的勞動與付出呈現(xiàn)給孩子從而教育孩子,孩子也就無從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恩愛。曾有報道:有一位60多歲的老先生,離鄉(xiāng)背井在北京某高校門口拉小提琴,為女兒籌措學(xué)費,老父在街頭賣藝三年,他21歲的女兒竟毫不知情。老先生這種"暗地里的愛"讓人感動,但實在不足取。愛,要讓孩子知道,才能激發(fā)起孩子的愛心,引起他們發(fā)自內(nèi)心更深刻的感恩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