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媽愛說笑
有一個丈夫晚上被太太的大叫聲驚醒,對妻子大發(fā)脾氣:“你讓不讓人睡覺啊,半夜鬼喊鬼叫的!”
妻子覺得很委屈:“因為我做了一個很可怕的夢。”
“肯定是你白天干了什么壞事,晚上才會做噩夢。”
“絕對沒有,因為我做的夢是關(guān)于你的。”
“關(guān)于我的?”
“是,我夢到在街上走,看到有人在拍賣丈夫,有的丈夫的價錢被人喊得很高,有的丈夫則叫價很低都沒人買。”
丈夫一聽勁頭上來了:
“那像我這樣的丈夫一定可以賣出高價錢吧?”
“不,就是因為你的價錢出乎我的意料,我才喊起來的。你是那種買一打送一打的丈夫。”
郜媽侃一侃
eBay拍賣網(wǎng)上拍賣的東西可以說是無奇不有,尤其是一些國外網(wǎng)站,據(jù)說曾有人以拍賣一根回形針來換得一棟房子。
不過最令人震驚的還是德國一位未婚生子的年輕媽媽,因為急于拋棄自己八歲的女兒去另結(jié)新歡,竟以競標起價一歐元(約合人民幣十元)上網(wǎng)拍賣女兒,所使用的廣告詞是——
你可以跟她玩、陪她吃烤肉,她就像個會說話的洋娃娃……
若非有民眾通知警方并要求eBay撤下這頁廣告,不知道這事件會演變到什么地步,這孩子會被哪種人高價買走。
當警方找到這位婦人,質(zhì)問她是否想到過,她的女兒很有可能會被犯罪集團給標走,會被逼良為娼時,這位年輕媽媽說她雖然如此想過,但孩子也有可能被好人家或慈善機構(gòu)收養(yǎng)……總之孩子離開連自己都養(yǎng)活不了的她,絕對會比跟著她安全和幸福。
相信聽到這話的人一定會忍不住破口大罵這媽媽心狠,但若再往深一層次去想,也該佩服這母親敢于面對自己“不能做好母親”的勇氣。
當發(fā)現(xiàn)自己無法勝任父母之職時,究竟是要繼續(xù)堅定地把孩子跟自己綁在一起,還是該勇于坦承自己的“無法勝任”,將孩子托付給能帶給孩子正常生活的單位或家庭?這個問題若是放在中國去討論,肯定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父母會堅決表示——
即使是死也要和孩子死在一起。
而在臺灣也真的有父母為了“不放心丟下孩子不管”,而在自己活不下去時,逼迫孩子跟他一起自殺。
如此執(zhí)著的父母愛是多么的殘忍與自私!
瓊在一個專門收容破碎家庭孩童的育幼院工作,每逢孩子要被親生父母接回家中過日子時,負責照管這些孩子的育幼院保育員都會焦躁不安,因為這些孩子之所以會被送進育幼院,不是因在家中受虐就是曾被家中成員性騷擾過,將這些孩子重新送回這些不負責任的父母手中,如同把他們重推回火坑。
院童中有一位名叫小青的女孩,就是因被母親的同居人性騷擾而被送到育幼院保護居住,后來母親雖然離開了原同居人,但小青卻如何也不肯再跟母親同住。
“媽媽一定還會交男朋友,那個叔叔可能也會欺負我。”
阿強則是因為被繼父虐打送來,母親幾次表達希望阿強回家的意愿,但阿強卻堅決表示:
“除非是跟媽媽單獨過,有新爸爸在我就不回去。”
阿強后來在媽媽的眼淚攻勢下軟化歸家,不久就又因逃學逃家被送回育幼院,因為:“有繼父在場時,媽媽就變得不是媽媽了。”
阿成則是出自于一個父母收入微薄、家中需要養(yǎng)活的大人孩子又多的家庭,由于父母實在無能力照養(yǎng)肢體罹患嚴重殘疾的阿成,只好將他送入育幼院,他在那里生活了二十余年,手足都已長大并各有所成,家中經(jīng)濟情況轉(zhuǎn)好后才被父母接回家居住。
目前阿成是臺灣知名的廣播主持人和演講者,并在兄弟的幫助下成立了一個基金會,專門扶持殘疾人士。
對于父母當年將他棄養(yǎng)于育幼院,阿成不僅無一點怨艾且充滿感謝,并認為如果當時父母堅持將他留在身邊,卻因要忙于生計無心力給他教育與照顧,他只會成為一個家人的包袱,但放他在能提供較豐足教育與照顧資源的育幼院生活,反倒成就他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家中其他手足,也因為少了阿成的拖累,讓父母能有更多的心力去栽培成才,有能力去協(xié)助阿成將自己曾得到的幫助與愛傳承下去。
最近臺灣電視臺在播送一出韓劇《六個孩子》,劇情是講述一個寡母如何含辛茹苦地照養(yǎng)六個孩子的苦情戲。起初我深為這位偉大母親的犧牲奉獻精神所感動,但在連續(xù)看了幾集母親強撐病體來照養(yǎng)子女結(jié)果幾乎喪命,只是因為子女反對她再嫁,而非出自于她對過世前夫的感念之情,寧愿讓成績優(yōu)良的女兒、兒子休學做小工,而拒絕一位人品財力皆優(yōu)良,也能愛屋及烏地喜愛她六個孩子的男士……卻氣憤得恨不能跳進劇集里,用個大榔頭敲醒那母親“只看到鼻子尖前所發(fā)生事”的愚愛。
記得多年前大陸也曾播映過一出《我的兄弟姊妹》的電視劇,劇中母親在臨終前再三叮囑孩子:
“一定不能讓兄弟姊妹分離。”
幸而那孩子頭的大姐比她母親有智慧,不去堅持“再苦、要死都要在一起”,而讓幾個弟妹分別由幾個好家庭收養(yǎng),得以受到良好的照顧與培養(yǎng),方能留下往后能好好見面的善果。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必須去面對選擇,許多選擇都是未知其究竟是好還是壞的情況下被迫做的決定,我們只能在最壞的情況下,撇開情感的糾葛,去選擇一條我們認為“可能”會較好的路去走。
這就是最殘酷也最真實的人生。
郜媽老實招
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做父母,也并不是所有已婚夫妻都一定要生養(yǎng)孩子,因此除非是自己在心理、經(jīng)濟上作好了迎接孩子的準備,否則千萬不要在長輩的期待下,或自己都還是個沒長大的孩子的情況下生養(yǎng)孩子。
還有最重要的一個關(guān)于孩子的生養(yǎng)觀念就是——
孩子打從一生出來后,就是一個單獨的生命體,做父母的無權(quán)決定他的生死。
公說婆說
曖昧與誰
對孩子來說,即使是善意的缺席,對她也是一種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