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1月1日下午,經(jīng)過一系列準備,留美博士盧剛采取了極端行動,在愛荷華大學的一個天文物理專題討論會上突然拔出早已準備好的手槍,向他的博士研究生導(dǎo)師和他嫉恨已久的競爭對手山林華等6人開槍射擊,然后舉槍自殺。
……1997年某日傍晚,北京城一著名學府內(nèi),一輛白色本田車在倒車時撞倒了一位懷抱小孩的婦女,雖然母子傷勢不重,但車主始終沒有做出任何道歉舉動,最后在周圍學生的紛紛指責下,從車內(nèi)扔出數(shù)張百元大鈔,便揚長而去。事后一目擊者從其車牌號調(diào)查到車主系該著名學府工商管理學院的碩士高材生,且已在一大型國企身居要職。
……
悲劇、惡劇、慘劇……它們的導(dǎo)演者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它們的發(fā)生向我們的家庭教育提出了發(fā)人深省的質(zhì)問: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是把什么最重要的東西給疏忽了?
許多專家在審視近一二十年的家庭教育時,認為其中的一大誤區(qū)是重智輕德。在我們的生活中,隨時都可以見到這樣的情景:父母們聚到一起,交談中如果涉及到孩子,問的第一個問題都是關(guān)于讀書方面的,比如,你的孩子在哪個學校讀書?如果對方報出的是一個重點學校,問話者就會用一種羨慕的口氣說:“噢,那你就不用為孩子操心了!”在許多家庭里,孩子不用做任何的家務(wù),只要把書讀好就行了。然而,一個人僅有聰明的大腦或優(yōu)秀的成績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人的生活離不開人群,離不開社會,人不可能像魯濱遜那樣生活在孤島上。一個人出生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有了各種各樣的社會關(guān)系,就生活在縱橫交錯的人際網(wǎng)絡(luò)中,處理個人和他人、個人和集體、個人和社會的關(guān)系,以及在各種各樣的關(guān)系中,如果不能正確擺正自己的位置,那么,不管這孩子有多么出色的成績和智商,他也是一個有缺陷的人。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上,不但不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智慧,還很可能走上歧途。而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教會我們的孩子在社會中怎樣做人。
魯迅說過:“你要知道未來的民族是什么樣子嗎?那你就看看十三四歲的孩子吧!他們的品德面貌怎么樣,就是我們民族的面貌怎樣!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認為:道德普遍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愛因斯坦說過這樣的話:“人類最重要的努力,是在我們的行為中追求道德。我們內(nèi)心的安寧,甚至我們的生存,都離不開道德。只有道德行為,才能給生命美和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