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遠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動著進步。想象才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也許,孩子的想象有時候給人的感覺很可笑,或者不切實際,但是成人們是否想過,瓦特正是有了“為什么蒸汽能把壺蓋頂起來”的思考,才有了后來蒸汽時代的到來;萊特兄弟正是有了“人能否長上翅膀,像鳥一樣在天空中飛翔”的異想,才有了人類飛翔天空的現(xiàn)實……可是看看當今的孩子們,他們的想象力究竟還剩下多少呢?
標準答案:磨掉孩子想象力的銼刀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在某個學校的考試中,有這么一個問題:“雪化了是什么?”這個問題對于稍微有點常識的人而言是非常簡單的,但是老師在后來的閱卷中發(fā)現(xiàn),有一個孩子給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答案:“雪化了是春天。”然而,這個別出心裁的答案被打上了一個鮮紅的大“X”,究其原因,它與標準答案不符。
好一個跟標準答案不符!它如同一把堅硬的銼刀,毫不留情地磨掉了孩子們的想象力。但閱卷老師也是言之鑿鑿:這道題目考的就是學生對于物理知識的掌握程度,雪化了當然就是水,雖然這個學生的答案非常有想象力,也很有詩意,但是他的答案與標準答案不符,不管他的想象力何等豐富,我們也只能給他判錯。
對于這個故事,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小學老師對記者說:“其實我們也是一肚子的苦水,畢竟分數(shù)是檢驗教學質(zhì)量的唯一標準,在這個大前提下,我也曾經(jīng)嘗試過保護孩子的想象力,可是結(jié)果卻不很理想,因為閱卷的時候標準答案只有一個,沒人能改變。”
誰都知道這位老師的苦衷,也很理解他。我們這些成年人,誰不曾有過充滿想象力的童年呢?可最后不都被一次次考試束縛住了手腳呢?
定性思維:孩子想象力的殺手
其實,社會上已經(jīng)有許多有識之士開始著手保護孩子的想象力了,哈爾濱市少兒活動中心就曾經(jīng)創(chuàng)辦了一個想象繪畫班,然而最后的結(jié)果,卻叫主辦者哭笑不得。在想象繪畫班開辦了一段時間后,主辦方為父母們開了一個成果展,然而沒想到的是,看著孩子們把馬畫成藍色、綠色,前來父母們徹底“怒”了:“老師咋教?不是誤人子弟嗎?”盡管校方再三解釋這是要給孩子一個想象的創(chuàng)作空間,可班上80%的父母還是堅持讓孩子退了學。
這不由得叫人想起一個故事:世界著名作家歌德小時候,他母親常給他講故事,但他母親講故事的方法比較獨特,總是在講到中途的時候停下來,留下一個讓小歌德想象的余地,讓他自己發(fā)揮想象,繼續(xù)說下去,這就很好地激發(fā)和保護了孩子的想象力,使歌德后來成為了舉世聞名的大作家。
事實上,我們現(xiàn)在許多父母和老師在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時候,也很喜歡用講故事的方法來引起孩子的興趣,那么我們何不試著像歌德的母親那樣,把我們的故事,換一種方式來表達出來呢?
“1+1”:究竟有幾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