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幼兒園相比,親子園活動,即早教活動的最大特點是教育對象包括孩子和家長,并且家長是和孩子進行互動的活動主體。作為一名親子園教師,我發(fā)現(xiàn),來參加早教活動的家長大多有親子互動的意識,但普遍缺乏互動技巧,也無明確目的。親子活動初期,家長往往說完“你在玩什么”、“你趕快玩呀”、“你玩得不對”、“看我是怎么玩的”這幾句話,就不知道再和孩子說什么了。為此,我們在親子園教育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梳理了2歲孩子的月齡特點,總結出指導親子互動的有益方法,通過多種形式提高親子互動的有效性。
一、創(chuàng)設互動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家長的互動興趣
。覀冊谟H子活動的固定流程中,每次都安排15分鐘的自選游戲活動,孩子可以根據(jù)喜好自主選擇玩具材料。每次自選環(huán)節(jié),孩子大約能玩2~3種游戲材料,教師的要求是:每次只選一個玩具耐心地玩一會兒,玩好后再換其他玩具。自選游戲中,家長有自主發(fā)起親子互動的機會,而且可以針對具體的游戲,在互動中做出指導,孩子的游戲興趣、發(fā)展收獲也會相應增加。
如,豆豆在玩“穿項鏈”游戲,媽媽坐在豆豆身后。豆豆低頭、一言不發(fā)地快速將“項鏈”穿好一遍,然后全部放回筐子里,接著就想把材料送回玩具柜。教師讓豆豆等一等,問媽媽:“你可以問豆豆喜歡哪顆珠子,看看豆豆拿得對不對!讓豆豆穿一串你喜歡的項鏈送給你吧!”媽媽立即明白了,說:“黃色的方方的珠子。”豆豆拿出正確的珠子穿好后,媽媽又說:“紅色的愛心珠子。”……當豆豆將“項鏈”穿好后,媽媽帶上“項鏈”,讓豆豆領著給其他寶寶看一看。
。诿總親子游戲中,我們也會設置親子互動的環(huán)節(jié),如家長和孩子面對面念兒歌、做動作,家長陪孩子玩膝上童謠、集體舞、體育游戲等。教師則通過游戲玩法磨合家長的互動意識和技巧。教師努力在游戲的外部設計上給予家長和孩子充分的互動機會和時間。
如,“小老鼠的游戲”中,除固定流程外,還有隨樂手指游戲“小老鼠上燈臺”(家長用手指表示“小老鼠”,在孩子身上做出手指游戲),制作“毛線老鼠”(家長引導孩子用即時貼“老鼠”粘毛線),“踩尾巴”(家長拖動“小老鼠”,孩子看準“尾巴”抬腳踩一踩)等親子互動游戲環(huán)節(jié)。
二、提高家長的參與度,引導家長主動互動
。龑Ъ议L理解孩子的游戲意圖,發(fā)現(xiàn)適宜的互動時機。
觀察是一種學習方法,是知覺的一種特殊形式,它是從一定的目的和任務出發(fā),有目的、有計劃地感知某種對象的過程。我們引導家長有目的地觀察教師示范,傾聽教師介紹游戲的價值,在觀察中逐漸發(fā)現(xiàn)、明確游戲對于嬰幼兒發(fā)展的促進意義。家長有了自己的認識后,才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才能實現(xiàn)有意義的親子互動。
如在“奶粉勺舀球”活動中,舀的動作是典型的手腕動作。教師請家長觀看這個動作后,積極思考,發(fā)現(xiàn)和用湯勺舀海洋球的相似點,都是練習手腕轉動。在教師的動作和語言提示下,家長發(fā)現(xiàn)活動中互動的時機,用語言提醒孩子:“勺子蓋住小球,小手一轉,小球進來了,舀進另一只小碗里。”也有家長幫助孩子將碗傾斜,讓孩子更容易舀到彈珠;或者鼓勵孩子舀完所有小球后,換只手再舀。
。龑Ъ议L觀察孩子的游戲反應,探索創(chuàng)造性的互動方法。
每個親子活動都有不同的重難點,其難易程度直接影響家長和孩子的互動興趣和效果。比如,過于簡單、缺少挑戰(zhàn)的游戲,孩子無興趣,親子互動容易流于形式;過于困難的游戲,孩子缺少成功的體驗,容易放棄。所以,家長要觀察孩子在活動中的反應,了解孩子的需要,孩子坐著不動、不想玩或者求助都可能是遇到困難的信號。此時,家長可以向教師求教,或模仿教師的語言、動作、行為和孩子互動,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對孩子已熟悉的游戲,教師可以鼓勵家長大膽嘗試,探索創(chuàng)造性的互動方法。
如,在“紗巾游戲”中,教師采取不示范,讓家長試一試自己創(chuàng)編“紗巾藏在哪里”的方法。有的家長想出藏在手心、懷里,有的想出藏在腋下、褲管、襪子、腿下等不同位置。這些位置是否合適?孩子能否找到?家長逐一嘗試后,根據(jù)孩子的反應自己做出結論。最后,教師適時總結:根據(jù)孩子的年齡特點,在孩子的視線范圍內、觸手可及的地方最合適,這樣孩子才有尋找、反復游戲的興趣,和家長的互動才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