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華裔家長之間,似乎有一個經(jīng)久不衰的話題,那就是家中小孩的滑稽中文。甚至不惜將它們逐一記錄下來,放到媒體上津津樂道地打趣一番。提起這些有趣的事例,真是數(shù)也數(shù)不完。 記得某天觀看一個很好的旅游節(jié)目,主持人在前東德民間地攤上,發(fā)現(xiàn)不少蘇聯(lián)時代的稀有軍功章。我忍不住發(fā)出感嘆:真是一個帝國的興衰,現(xiàn)在竟然有人賣勛章呢!靠在身旁的小女兒,猛地把手中書本一丟,捂住眼睛一頭撲進我懷中,喊著:媽咪,告訴我什么時候可以抬頭看噢。原來,她把“勛章”聽成了“心臟”,聯(lián)想到必定是個血淋淋的場景,忙不迭地來個非禮勿視也。 在美國土生土長的ABC,枉有一副黑頭發(fā)、黃皮膚的中國長相,其實中文對他們來說,比不見得比洋孩子有利多少,尤其是以方言為主的家庭,學起來就更加困難,也更容易發(fā)生混淆不清的誤解。不過話又說回來,幸虧他們看不懂中文報紙,要不然,一定會覺得此事大失公道,因為很少有人調侃第一代新移民,打趣我們在講英語時鬧出的種種笑話。 美國有一則傳統(tǒng)笑話,講三個人流落至荒島上,其中的日本人前去尋找生活物資(supplies),另外二人望眼欲穿地苦苦等待,末了,那日本人卻由樹叢后跳出來,促狹地大叫一聲:“Supplies(Surprise)”!如果說,這里的日本人泛指有口音的亞洲人,那么實事求是一點,也不見得非要認定,這是一個所謂的種族笑話。 反躬自問,在洛杉磯有多少華人,將Monterey Park這個城市,自顧自地叫作“蒙吹怕”?早年讀書的時候,我曾是班上的英語課代表,常自以為語言天賦尚佳,尤其在發(fā)音方面下過苦功,算不上標準也夠良好了。前一陣子與大女兒聊天,談起迪斯尼出品的電影《加勒比海盜》,她竟然一問三不知。明明記得那年暑假她看過此片,如今怎么將Parrots of the Caribbean忘得一干二凈?再三追問之下,她忽然醒悟過來:我想你一定是指Pirates of the Caribbean,那可是“加勒比海盜”,而不是“加勒比鸚鵡”﹗ 諸如此類的尷尬,足以令我好好自嘲一番。我們也應該由此反省反省,為了提高與主流社會的溝通能力,也為了縮小與孩子的文化代溝,確實有必要不斷加強英語學習,活到老學到老!(來源/星星生活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