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導1歲的寶寶學習正確的行為舉止的時候,所有的父母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你肯定也嘗試過教導孩子學說“請”和“謝謝”,不許掐人、抓人,或者鼓勵他與人分享,可結果卻并不一定如你所愿。
這一方面是因為1~2歲期間孩子的行為能力有了很大進步,而另一方面則是他的理解力還存在很大局限;雖然他的動作能力增強了,但他還不明白哪些行為是粗暴無禮的,哪些是可以讓人接受的。
理解力的發(fā)展跟不上技能發(fā)展的速度在1~2歲之間,孩子們認知能力的發(fā)展有一個驚人的飛躍,但他們的理解能力卻仍然處于幾乎沒有任何發(fā)展的狀態(tài)。我們成年人稱之為行為規(guī)范和準則的這些概念,對孩子們來說,根本不存在。他們不知道哪些是常規(guī),自己應該怎么做,什么樣的行為是父母所期望的,他們還沒有能力理解這些概念。
因此,當你1歲多的兒子在家里墻上到處亂畫以后,卻沒想到你居然還會生氣,這種現(xiàn)象就不足為奇了。另外,孩子們對語言有限的理解力也增加了教導他們行為準則的困難性。1歲多的孩子能夠使用一些基本的字詞,也具有一些對詞語的理解能力,但是,語言本身還不是一個與1歲或1歲半孩子溝通的有利方式,長篇大論的解釋或說教只能使孩子陷入云山霧罩之中,仍舊迷惑不解。
事實上,即便只用一些相對簡單的詞語來向1歲的孩子說教也為時過早。比如“熱”的概念就很難讓孩子理解,時間的概念就更令他們困惑了。而且,想讓1歲孩子的需求受到約束,延遲滿足他們的愿望真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即便這種延遲是為了一個更好的結果也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