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你怎么勸說,他就是不理你!薄昂迷挾颊f盡了,還是不聽!薄诮逃⒆拥倪^程中,父母們常常會發(fā)出這種感嘆。面對這種情況,不少家長會采用“打”的方式作為懲罰。事實似乎證明,“打一頓”或許比“苦口婆心地勸說”更有效。同時,父母又擔心打孩子會對他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的影響。于是,“孩子犯了錯,到底該不該打?”成了困擾家長們的一個難題。 事實上,每個年幼的孩子都有蠻橫任性、不講理、打架罵人、對長輩無禮的時候。這是因為幼小的孩子在認知、情感和道德水平上的發(fā)展都處于較低的水平。他們無法像成人那樣明辨是非并且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言行和情感。但這并不是說,家長要遷就孩子的不良行為,而是告訴家長要更理智地看待孩子出現(xiàn)不良行為的原因。 “可憐天下父母心”。家長的出發(fā)點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如果采用的方法不當就會出現(xiàn)“好心辦壞事”的后果。為了幫助家長們解開困惑,在這里給家長們一些建議: 父母要正確理解孩子的某些行為 在培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往往容易注意到孩子不好的地方,一旦發(fā)現(xiàn)就急于通過責罵或打的方式來糾正。其實,孩子發(fā)展過程中,有些行為是其自然成長所不可避免的現(xiàn)象,而非不良行為。例如:通過感官對環(huán)境進行探索是1~2歲孩子的特點。成人知道水晶飾物是易碎的,然而1~2歲的孩子需要用他的五官來探索——他們會拿起來,咬一咬、聞一聞、搖一搖,或者往墻上敲一敲,甚至往地上丟一丟,直到聽到“啪”的一聲,看到一地碎片,他們才會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對孩子來說這是一種學習。做父母的不能因為心疼東西貴重就責打孩子,而應注意在平時把一些容易破碎和特別危險的東西收起來,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對這些東西感興趣,可以給他讀愛聽的故事,或給一些他喜歡的玩具來轉移他的注意力。 面對孩子在生活中的各種表現(xiàn),年輕的家長們也許會問:那么哪些行為應該受罰?哪些行為可以不予理會,或采取別的方式來處理呢? 事例1:我2歲的孩子從來不肯安靜地待上一會兒。這事讓我很生氣,我告訴他不要吵,他有時偏用玩具敲地板,還大喊大叫。我應不應該為此責打他呢? 建議:很多媽媽也許都會碰到這種情況,要求一個兩歲大的孩子保持安靜幾乎是不可能。他們精力充沛,一醒來就動個不停,直到精疲力竭為止。有時候,孩子發(fā)出很大的聲響甚至大喊大叫也許是為了引起家長的注意,他們希望得到關注。因此,他們不應該為此挨打。父母所能做的就是為他提供一個自由玩耍的空間,和他一起玩各種玩具。 事例2:我的孩子2歲了,還不會控制大小便。家里的長輩覺得這么大的孩子,應該可以自己控制大小便了。當他尿褲子的時候,我是不是應該打他呢? 建議:2歲的孩子仍然有可能不會控制大小便。兩歲大的孩子通常無法預計自己行為帶來的后果,父母不應該為此而打孩子。如果無法確定孩子是否有控制能力,寧愿慢些,也不要心急。訓練大小便最好的方式是獎勵。當孩子學會上廁所時,就給他一些小獎勵。這比責打的方式更有效。 父母要講究懲罰的方式 當孩子犯錯時,家長對其進行嚴格的教育是應該的,但要采取恰當?shù)慕逃绞。打孩子的懲罰方式只是一種臨時的解決問題的方式。父母要知道,打孩子只是對孩子的一種外在的控制,沒有鼓勵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也沒有提升孩子內在的認識。因此,很有可能出現(xiàn)“打一頓,好一陣”的情況,不能從根本上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經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