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會叫“媽媽”、“爸爸”之前,每個寶寶都會有那么一段時間:嘴里煞有介事地咿咿哦哦個不停,你卻猜不到他們在嘟囔什么。過往的科學家對這種“嬰兒語”的意義一直未能予以確定。有的認為這是無關緊要的“語言起步”,也有的把它視為“并無實際意義的嘴部運動”。最近,美國和加拿大的研究者通過一項專題研究發(fā)現(xiàn),“牙牙學語”實際上已是嬰兒在學習“真正意義”的說話。
他們發(fā)現(xiàn),寶寶學話的進程比你我想像的都要早得多。當一個月大的嬰兒聽到陌生人的說話聲時,吮吸奶瓶的速度會加快;2個月大的嬰兒大多已開始發(fā)出響亮的“啊啊”聲向你作出反應,有時還輔以微笑;3個月大的嬰兒能分辨出不同的說話聲之間的區(qū)別,而這正是學習語言的一個最為基礎的環(huán)節(jié);半歲后,寶寶的“牙牙學語”時不時地會夾雜進故意喊叫以引起大人的注意;當差不多滿1周歲時,“牙牙學語”已明顯變得頻繁、復雜起來,他開始在話語中加入他所知道的音節(jié),并用類似句子的短語把它們拼讀出來—你應該知道,他就要開始說話了。
這項研究成果的實際意義在于:請父母密切關注嬰兒的“牙牙學語”,并對寶寶看似并無意義的“嬰兒語”作出積極的反應并加以鼓勵。具體做法包括:
切切不要對寶寶的“牙牙學語”熟視無睹。
應作出積極的反應,如親切地回應一聲,或報以鼓掌、微笑等方式。
不應對寶寶發(fā)音的準確度要求過高。
如果他不能正確地讀出某個單詞但你卻明白他的意思,那么就不要堅持讓他必須說準確,否則只會挫傷他學習語言的積極性。當然,也不要為了好玩而故意重復寶寶的錯誤發(fā)音,不露聲色地改用正確的語音即可。
努力理解寶寶自己發(fā)明出來的詞匯或讀錯的單詞
這或許需要你發(fā)揮豐富的想像力,但一旦你弄懂了他的意思,無疑他將享受到交流的極大樂趣。這反過來又是對他的一種極大的激勵和鼓舞。
鼓勵寶寶反復使用學會的那些單詞
不妨把這些詞經常地運用到你們的交談中,比如和寶寶一起玩布娃娃時,你應盡量多重復幾遍“娃娃”這個詞,并努力做到清晰、準確地發(fā)音。待他獨自也能指點著洋娃娃說“娃娃”時,他自會有一種極大的成就感,從而更愿意學習新的詞。
開始時多用名詞少用代詞
寶寶最早學會的一類詞是識別人物和物體名稱的名詞,因此,在寶寶開始學語的階段,你應有意識地強調物體的名稱并多重復幾遍,如當你給他喂奶時,你可以一邊不斷重復“奶”這個詞,一邊在他眼前晃動奶瓶。盡量不用代詞,比如應該說“我去把洋娃娃拿來”,而不說“我去把它拿來”。此外,這時寶寶正忙于學習把他自己和別人區(qū)別開來,因此你最好能經常說出他的名字而不要簡稱“你”,比如說“萌萌是個好孩子”,而不說“你是個好孩子”。
增加趣味性
這意味著在教寶寶說話時,你應有幾分像演員,你的語調應該變得夸張些,并輔以戲劇性的肢體動作。你在跟他談話時還應情緒高漲,并把這些情緒表現(xiàn)在你的話語和表情之中。當然,你還應跟寶寶談一些他最熟悉或最感興趣的話題。
循序漸進,不斷提高要求
當寶寶長到2歲時,其語言學習就迫切需要成人語言的刺激,此時就理應減少使用經過簡化了的“嬰兒語”、多用規(guī)范語言。不然的話,會拖遲寶寶過渡到說完整話的階段。隨著寶寶語言能力的提高,你還可以引入更為復雜的疑問句,如向他提問:“洋娃娃好看嗎?”最初也許寶寶還不能回答你,但是他會明白你的意思,其實只要他點點頭也算完成交流了。
避免語言環(huán)境過度復雜
有些家庭中父母、爺爺奶奶、保姆各說各的方言,語言環(huán)境復雜,這會使正處于模仿成人語言階段的寶寶產生困惑,導致說話晚。因此在半歲到2歲這個學習語言的關鍵期,家人應著重教寶寶一種語言。
及時發(fā)現(xiàn)寶寶的生理缺陷
通過觀察孩子的“牙牙學語”是否正常,可及早發(fā)現(xiàn)孩子是否患有語言障礙—要知道,治療愈早,成功率就愈高。如果你的寶寶兩歲半還不會說話,你就必須尋求專家的幫助。如果寶寶的聽力確實有缺陷,或真的學習語言的能力低下,你就應該盡早去兒科醫(yī)院。其實,只要及時發(fā)現(xiàn)并及時得到專家的幫助,許多問題都是可以迎刃而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