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縮小了的社會,是兒童生活的第一個環(huán)境、成長的搖籃,兒童時期是人一生最重要的時期,這一時期良好的心理發(fā)展,將是一個人終生心理健康的基礎,堅強的意志品質、良好的自主性、自信心,良好的人際關系,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這些優(yōu)秀的心理品質,也是以兒童和少年時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為基礎。學生的心理是否健康發(fā)展,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必要的心理輔導。
一、 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的原因
我國教育家謝覺哉曾經引用古人說過的話“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其原意雖然是為了說明擇友之道,借用來說明家庭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也是很能說明問題的。我們認識到,家庭氣氛中有一些因素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是具有特別重要的影響。
。ㄒ唬 父母言行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
家庭是孩子最幸福的搖籃,父母是孩子心目中最親密,最可信賴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有著極大的影響。
有些家庭家長感情不合,使孩子得不到足夠的關懷和照顧,使他在精神上感到孤獨與無助。父母爭吵時,言行粗魯,不僅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也會使他變得急躁,情緒不寧,性格孤僻,不合群。
有些家長情緒極易波動,會無原則地隨意亂發(fā)脾氣,這樣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會在孩子的心里蒙上陰影,會使孩子產生敵對、自卑感等不良心理效應,有些甚者會使孩子有樣學樣,影響孩子以后在人際交往中的待人處世。
有一些家長,會以自己的喜怒哀樂來決定對孩子的親疏遠近。高興時就對孩子又親又抱,事事滿足;若是在不高興的時候,就對孩子冷漠以待,不聞不問。這樣容易使孩子顯得神經質、冷淡、在與別的孩子交往時喜怒無常,變換不定。
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不要認為只有你同孩子談話、教訓他、命令他的時候,才是教育。你們是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在教育著孩子。你們怎樣穿戴,怎樣同別人談話,怎樣談論別人,怎樣歡樂或發(fā)愁,怎樣對待朋友或敵人,怎樣笑,怎樣讀報--這一切對孩子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ǘ 父母教育方式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
1、期望過高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觀念在具有重視子女教育傳統(tǒng)的中國社會里根深蒂固。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xù),在兒女身上寄托著父母甚至幾代人未圓的希望與夢想。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小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的全部希望都壓在了一個孩子的身上。因此,孩子從小就像一只身負重托的蝸牛,在人生成長的道路上艱難地爬行。
他們要求孩子從小就按自己的意志發(fā)展,根本不考慮孩子自身的興趣、能力和其他個性特點。當孩子達不到自己期望的目標時,要么大失所望,撒手不管;要么就遷怒于孩子,大打出手。在我們的身邊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孩子除了在學校的學習之外,父母連孩子的雙休日都給霸占了,送孩子學音樂、學舞蹈、學書法、體育……安排得滿滿的。這樣的事情天天照樣進行著:可憐的父母們,正在為塑造他們自己心目中的音樂家、舞蹈家、畫家、書法家……而忙碌著,他們哪里知道在孩子心里深處早已播下了厭倦的種子!如此一廂情愿的家庭教育,怎能不給兒童幼小的心靈蒙上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
家長的心態(tài)決定了孩子的成敗,如果過分強調孩子的成績,往往適得其反。家長對孩子說:“考試考不好就揍你。”這些話往往令孩子心里更加緊張,一緊張什么都忘了,還能考出好成績嗎?其實,成長是一個過程,家長應該在乎孩子的每個過程,而不是只盯著那個結果。用一顆平常心,培養(yǎng)一個平常人。
2、保護過度
對孩子的尊重不等于放縱,關愛更不等于溺愛。父母對孩子的過渡溺愛,使得孩子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自己所獲得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自己想要什么就應該得到。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觀,使得孩子一步入社會受到一丁點打擊就會萎靡不振,產生抑郁、人際關系敏感、適應不良等心理障礙。例:媽媽對明明說:“兒子,你是媽媽唯一的寶貝,是媽媽的一切,媽媽愿意為你做最大的犧牲。”結果,明明4歲了,媽媽還是整天喂他吃飯,給他穿衣穿鞋。明明上幼兒園了,他卻這也不會做,那也不愿學,而媽媽還是一如既往的替他做事,這樣下去漸漸地會使明明感到自己不如別人,他將面臨一個陌生的世界,而逃避應負的責任,使他缺乏責任心和自信心。
父母對孩子千依百順,當發(fā)現(xiàn)他們存在這些問題時并沒有及時進行有效的防預措施,僅僅只是從物質上不斷地給以補償。這樣的月積日累,孩子心理障礙逐漸惡化,隨之也就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二、開展有效地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一)營造氛圍 真誠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