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家里受到千般寵愛,到了幼兒園,他必須去承受集體生活的壓力,最后適應集體生活,并享受集體生活帶來的快樂。既然這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也是孩子頭一次遭受來自集體和他人的壓力,那就正好把它當作磨練孩子意志、適應社會的機會。孩子學到了處理壓力的能力,以后一定會受益匪淺。
教孩子在沖突中磨練意志
一些孩子在幼兒園經(jīng)常被同學欺負,特別是性格相對內(nèi)向的女生,由于膽怯、惶恐乃至委屈,回家后便向媽媽哭訴。
這種現(xiàn)象相當普遍,列舉三個媽媽的解決之道。第一個媽媽非常擔憂和生氣,護犢情深,教孩子還擊之道:“別人打你,你也要學會打別人,自己要厲害,才不會被人欺負。”第二個媽媽聽了女兒的哭訴,便問女兒:“你自己想怎么辦呢?”女兒回答:“我躲著他,找別人玩。”媽媽贊賞女兒的解決辦法,鼓勵她這樣做。第三個媽媽很緊張,如臨大敵,準備找老師商討對策。
我理解第一個媽媽和第三個媽媽的心情,但比較傾向于第二個媽媽的做法。并不是認同她鼓勵女兒躲開調(diào)皮的同學,而是認同她先征詢女兒的意見,然后再想解決辦法。
當然,對父母而言,孩子在幼兒園或?qū)W校經(jīng)常被同學欺負是個頭疼的問題。孩子的委屈、害怕和擔心,父母無法幫忙承受,又找不到一個切實可行的辦法來解決,畢竟它發(fā)生在孩子的世界里,父母可以介入一時,無法長期介入。如果你不解決這個問題,孩子的身心可能遭受創(chuàng)傷,哪個父母不心疼、不著急呢?因此,下面我針對這個問題,提供一些基本原則和方法,相信家長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解決之道。
首先,父母在觀念上必須承認,孩子進入集體中生活,受點欺負和委屈是正常的,甚至是必然的,不要當成特別不公平的、不能承受的事情。想想,人是群居動物,集體生活不可避免,兩三歲的孩子進入幼兒園,乃至以后進入學校,跟成人進入單位是一個性質(zhì)。你進入一個單位,難免有同僚的競爭、排擠以及磨合,你在磨合中學會了相處之道,這種現(xiàn)象你不會認為不公平吧,這是人在社會生活中必須經(jīng)歷的。孩子在家里受到千般寵愛,到了幼兒園,他必須去承受集體生活的壓力,最后適應集體,并享受集體生活帶來的快樂。明白了這一點,你就會明白,孩子受點委屈和傷害是正常的,是小事,不是大事,不要太緊張,不要杞人憂天擔心長此以往孩子可怎么辦。有了這個心態(tài),你才不會氣急敗壞,才不會有過激的行為,問題就好解決了。
那么,既然這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事情,也是孩子頭一次遭受來自集體和他人的壓力,那就正好把它當作磨練孩子意志、讓孩子適應社會的一次機會。有這樣的好機會,為什么不用呢?孩子學會了處理壓力的能力,以后一定會受益匪淺。俗話說,不磕磕碰碰,孩子怎么會長大?這個長大指的是心智上的長大。
這時候我很贊同讓孩子自己想辦法,然后家長引導的方式。因為孩子是當事人,他必須勇敢地去面對困難,想出自己認為可行的方案,家長在此基礎上再給予判斷和引導。你可以問孩子,你想怎么辦?你找到解決辦法了嗎?
孩子當然會有多種答案。孩子的第一種答案,也許如以上第二個例子所言,我躲開他,不跟他玩,跟別的孩子玩。既然這是孩子自己想出來的解決之道,也可以避免以后傷害的發(fā)生,父母即便心里十分惱火,咽不下這口氣,也必須尊重和鼓勵孩子的選擇。孩子根據(jù)自己的想法,躲開傷害她的人,可以避免類似傷害的發(fā)生,此事便得到了解決,孩子也依靠自己的想法,獲得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社會中,本來就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性格投緣的人聚在一起。孩子以后在團隊合作中便懂得去尋找適合自己的伙伴,躲開趣味不相投的人,這何嘗不是一種經(jīng)驗?父母要明白,解決問題沒有絕對可行的方法,只有適合自己的方法,孩子選擇的,肯定是覺得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躲避的方法可能并不奏效,畢竟在一個集體里,很可能這個調(diào)皮的孩子就是盯上你了,專門欺負你。雖然這是一種極端的現(xiàn)象,也是會發(fā)生的。這時候父母沒有必要否定躲避的方法,可以讓孩子再想想其他方法,這個過程也是家長陪同孩子解決問題,鍛煉孩子能力的機會。
其他方法還有什么呢?孩子可能會有第二種答案,反抗可以不可以?因為在幼兒園里,互相傷害的程度小,父母不妨也可以鼓勵孩子這樣的行為。前提是要孩子自己提出來,他有這個想法,只是他自己不能肯定該不該這樣做。父母說:“可以,他欺負你的時候你可以反擊,把他推開,看看他以后還敢不敢欺負你。只不過他如果退縮了,你就不要再追究,也不要用暴力去欺負其他同學。”父母在這里必須認識到,這只是鍛煉孩子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孩子擁有堅強意志的機會,而不是要培養(yǎng)孩子的暴力傾向,這個分寸需要家長自己掌握。如果這個辦法能夠奏效,孩子必能從中感受到解決問題的喜悅和自信,無疑對他今后的成長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