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憂患意識的教育人士常常去比較中國的孩子和其他西方國家的孩子區(qū)別在哪里,究竟在哪些地方有差距?我是幼兒教育一線工作者,更關注孩子學齡前的教育和培養(yǎng)的區(qū)別?戳撕芏噙@類文章,大都是教育者去國外考察參觀或者由各種社會現(xiàn)象引起的評論和反思。確實有很多比較后的點評一針見血,而在我看來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孩子從小的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給我的感覺就是沒有哪個國家的孩子能像我們的孩子這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而且是不分什么家庭背景。窮也好富也罷,再苦不能苦孩子,整個一小皇帝小公主待遇。自從我這學期擔任托班老師以來,真正覺得我們的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點都不夸張,而且追著喂飯的也不是個案。
開學一段時間,我在安撫孩子們哭鬧的同時,注意觀察每個孩子的各種表現(xiàn)。一大半不肯自己吃飯、不肯自己動手拉褲子入廁,更別說學著穿脫衣服。什么都喜歡等著老師為他們做,兩只小手只愿意喝水吃點心、玩玩具?粗⒆觽冞@樣的境況,我已經特別能體會家長們的各種擔心和不舍了。而我,一直以來的教育理念是注重每個孩子的動手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因為我覺得這是伴隨每個孩子成長和生存的必備能力。所以,我開始一點一點一天一天的微訓練,所謂的"微訓練"其實就是從很小的事一點一滴的培養(yǎng)孩子能力。比如,鼓勵孩子自己動手拆點心,自己接水,喝完自己送水杯,這些看似簡單的小事卻是在培養(yǎng)孩子自己動手的好習慣。慢慢的,開始教孩子們自己動手吃飯,自己入廁,自己洗手洗臉。這個過程是充滿智慧和耐心的,因為既要巧妙地教孩子們方法,又要在他們做得不夠好時鼓勵他們不放棄。兩個月下來,效果在不經意間漸漸顯露,孩子們不再要喂飯,吃完自己送碗和碟,自己擦嘴巴。自己入廁盡管褲子整理的不夠好,但都愿意自己做,午睡時,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始先學著穿脫褲子、鞋子。每個孩子的動手能力都有很大提高,而我們也在不知不覺中收獲著一個個驚喜,特別是看到老尿褲子的孩子會自己去廁所小便,那種成就感帶來的喜悅不言而喻。
可到了家長開放日活動時,卻發(fā)現(xiàn)好多家長仍然習慣性搶著幫孩子拉褲子,搬椅子等等,還有的孩子干脆不動手吃點心,等著家長來喂。我在想,也許在家孩子們還是我行我素的享受家長所有的包干服務吧!這種家園兩套教育標準對孩子,則會是南轅北轍的效果,其實孩子動手本身也等于動腦,動手能力是其它各種能力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很多親身感受過西方國家教育的人都知道,家長從孩子會走開始就讓孩子學習自我服務,漸漸地學習為家人服務和為別人服務。所以絕大多數(shù)孩子的動手能力極強,這種能力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的各種能力,比如可以鍛煉大腦,可以幫助孩子形成獨立堅強的性格等。
愛孩子不等于包辦替代,換一種方式愛他們,那就放手去鍛煉孩子吧,不要覺得孩子小,放手孩子,你會收獲很多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