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恩物:是福祿倍爾為兒童設計的一系列活動玩具材料。根據自然界的法則、性質、形狀等,恩物用簡易明白的物體制成,作為人類了解自然、認識自然的初步訓練。
三、判斷題
1.×。幼兒教育是指對3~6歲年齡段兒童實施的教育。 2.√。
3.×。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主張。
4.×。教育不僅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還包括社會教育。 5.√。 四、簡答題
1.福祿倍爾的教育思想主要是:
(1)教育的目的在于喚醒人的內在精神本性。他認為,人同自然界中的萬物是一樣的,在發(fā)展中表現(xiàn)出其內在的精神本性。
(2)人的發(fā)展應該是循序漸進的。福祿倍爾認為,人的發(fā)展應該是循序漸進的。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每一個階段都是前一個階段的延續(xù),前一個階段并不阻礙后一個階段,而是后一個階段發(fā)展的基礎。
(3)兒童發(fā)展三段論。兒童的發(fā)展則是由"自然兒童"出發(fā),經由"人類兒童",最終成為"神的兒童"。
(4)兒童的四種本能。福祿倍爾認為,兒童共有四種本能:第一為活動的本能;第二為認識的本能;第三為藝術的本能;第四為宗教的本能。
(5)教學即生活。對待家庭與教學科目時,福祿倍爾認為"教學即生活",強調只有當家庭與學校生活一致時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
(6)福祿倍爾的教育方法。在游戲中獲得發(fā)展。他認為,兒童的游戲,其意義和價值就在游戲的本身,只是為游戲而游戲,游戲活動過程即是目的,同時也是動機。通過恩物(一種玩具)教學訓練兒童的感覺,讓兒童形成整體和統(tǒng)一的觀念。
2.福祿倍爾在對待家庭與教學科目時,認為"教學即生活",強調只有當家庭與學校生活一致時才能達到教育目的。在課程與教育目的問題上,福祿倍爾有一段話至今仍發(fā)人深思,他認為,幼兒時期的生活方向未完全確定,如幼兒繪畫并不是為未來成為畫家做準備,教幼兒音樂并非以將來成為音樂家為目的,這些活動仍然為發(fā)展幼兒時期多方面人性所需,如個體需食物來補充營養(yǎng)一般。
3.蒙臺梭利教育原理以"兒童生命"為其出發(fā)點,是關于"生命的原理"。她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發(fā)現(xiàn)兒童"生命的法則",幫助兒童發(fā)展其生命。她對于兒童有新的認識。她不把兒童看作是未長成的"小大人",而是把他們看成是與成人互為相反的兩極:"兒童是成人之父,而且是現(xiàn)代人的老師。作為教育工作者所能做的,只是為兒童預備一個適當?shù)墓ぷ鳝h(huán)境、活動場所。"
4.要成為蒙臺梭利學校的老師有四個必不可少的條件:第一,教師自己的專業(yè)修養(yǎng)要高,教學技術要精;第二,教師要細心地照管每一個兒童;第三,教師準備的教具教材要多,讓兒童自由玩弄、自由試驗;第四,教師要盡職盡責,熱愛兒童。
5.蒙臺梭利認為,自己的學校是一種家庭式的學校,因此一切家務和自我服務都應該讓兒童自己進行料理。蒙臺梭利這些活動不僅使兒童掌握日常生活的技能和技巧,而且還可以培養(yǎng)兒童的意志力、合作精神與獨立性。日常生活訓練包括穿脫衣服、清洗室內用具、飼養(yǎng)小動物、兒童自己動手分食物給其他的小朋友等活動。
6.陶行知認為,應在了解兒童身心特點的基礎上,解放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并提出"六解放": (1)解放兒童的頭腦,使之能思。讓兒童的頭腦從迷信、成見、曲解幻想中解放出來。(2)解放兒童的雙手,使之能干。讓兒童在動手的過程中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 (3)解放兒童的眼睛,使之能看。(4)解放兒童的嘴,使之能談。允許兒童發(fā)問,讓兒童在自由發(fā)問中發(fā)展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 (5)解放兒童的時間,不逼迫他們去趕考。幼兒園要給兒童自己學習、活動的時間,不要把兒童全部的時間占去,讓兒童有學習人生的機會。(6)解放兒童的空間,使之能接觸大自然和大社會。讓兒童去接觸大自然的花草、樹木、青山、綠水、日月以及社會的士、農、工、商。要解放他們活動的空間,從而擴大兒童的眼界,以發(fā)揮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
7.陶行知反對教師"教死書,死讀書"的教學形式,更反對學生"讀死書,死讀書"的學習方法。他認為,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要運用"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方法,才能使學生獲得真正的知識,從而培養(yǎng)兒童多方面的能力。
所謂"教、學、做合一",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怎樣做就要怎樣學,怎樣學就要怎樣教,怎樣教就要怎樣訓練教師。也就是說,教的方法要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二是我們要在做中教,做中學。三是教育的本質,就是教人做事, "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梢, "教、學、做合一"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學以致用。
8.張雪門的基本教育思想:兒童身心發(fā)展與社會環(huán)境相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