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科學活動中,當我問到黃豆可以種在哪里時,孩子們發(fā)生了爭論。有的說種在沙里,有的說種在水里,有的說種在泥土里,還有的說種在木屑里。他們對各自的答案也議論紛紛:“沙里也能活嗎?不可能吧。”“在水里它:不淹死才怪!”“木屑里也能長東西嗎?這可沒有聽說過。”……我沒有想薊孩子們會有這么多疑問,于是抓住他們的興趣點和關注點開始了一次“黃豆可以種在哪里”的師幼探索之旅。
猜想與記錄
猜想和假設是幼兒建構知識的前提之一。因此我把孩子們的疑惑再還給他們:“如果把黃豆同時種入你們所說的沙、水、土、木屑四種不同的環(huán)境中,最后哪個會生長出來呢?”圍繞這個問題,孩子們開始進行大膽的猜想和假設。為此,我設計了猜想記錄表,讓他們用“√”“×”符號記錄自己的猜想結果,孩子們積極性很高。我把孩子們的猜想結果進行了統(tǒng)計:有98%的孩子覺得在泥土中會生長,只有2%的孩子覺得不會生長;有75%的孩子覺得在水中會生長,25%的孩子覺得不會生長;有58%的孩子覺得在沙中會生長,42%的孩子覺得不會生長;只有20%的孩子覺得在木屑中會生長,80%的孩子覺得不會生長。我把孩子們的記錄表用網(wǎng)絡圖的形式展示在主題墻上,他們看著自己的記錄表,還是爭論不休。對于孩子們的猜想我沒有進行評判,而是引導他們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證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確的呢?
(幼兒的主動探究和學習是從問題開始的,這些問題常常意味著創(chuàng)造性智慧的產(chǎn)生。當問題成為幼兒關注的焦點時,教師先不作暗示和表態(tài),讓幼兒運用已有的經(jīng)驗充分猜想和假設,使幼兒產(chǎn)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愿望。)
種植與觀察
驗證結果的最好方法就是親身實踐了。于是我們利用兩天時間,收集了種植器皿、黃豆以及沙、水、土、木屑。一天午后,我?guī)ьI孩子們來到了幼兒園旁的山坡上。孩子們很興奮,馬上就行動了起來。瞧,他們有的裝沙,有的挖土,有的取水,有的在裝本屑。當洪洪把黃豆放人土中時,還很虔誠地說:“黃豆寶寶,你的生命就要開始了,我在等你長大哦!”他的話深深地觸動了圍在一起的孩子們,他們紛紛說著自己的心里話:“豆寶寶快快長,我會天天來看你的。”“豆寶寶,你可要加油哦!”
孩子們都急于知道答案,回到教室后總是跟在我后面追間:“它什么時候長出來呀?”“老師你說我猜的答案會對嗎?”見此情景,我想應該先安定孩子們的情緒,引導他們不急不躁,養(yǎng)成耐心觀察的習慣。于是我和孩子們一起商量、設計了觀察記錄表,以種植環(huán)境的不同,分成水組、土組、沙組、木屑組展開了小組觀察。幾天里,孩子們不但關注著自己黃豆的生長情況,小組間還學會了交流和分享。
三天后,當孩子們發(fā)現(xiàn)水中的黃豆變“胖”了時,整個教室熱鬧起來。特別是用水種植的孩子們,覺得自己的黃豆應該是第一個長大的了,都興奮不已。這細微的變化更激起了孩子們的觀察熱情,他們用繪畫的形式記錄下了黃豆的點滴變化。
到了周五下午,我們又一起來看小黃豆。捧著自己的豆寶寶,孩子們都倍加小心,三三兩兩地坐在長廊的椅子上,互相觀察、交流著。晟晟是個小調皮,只見他用手指使勁地在盆中掘著。“老師,快看,晟晟用手指掘黃豆了!”眼尖的樂樂叫了起來。晟晟趕忙解釋:“我是想看看黃豆長了沒有,怎么一點變化都沒有呢?”帆帆趕緊告訴他:“這樣黃豆會死的,你要耐心一點呀!”聽到他們的交流,我會心地笑了。在觀察中孩子們不但學會了探索知識,更學會了耐心等待。
(只有猜想而沒有解決問題的嘗試過程,幼兒是無法獲得發(fā)展的。因此,我創(chuàng)設了相應的物質條件,讓幼兒通過動手操作驗證自己的想法,并引導幼兒記錄操作結果,通過記錄來關注探究過程和事物變化,促進新經(jīng)驗的主動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