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ㄎ澹┙Y合游戲不斷豐富幼兒對各種詞匯的運用。
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主要活動,是幼兒對生長過程的一種適應,幼兒的所有學習主要是在游戲中發(fā)生完成的。實踐證明:游戲可以形成輕松愉快的氣氛,可以將"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從而激發(fā)幼兒學習的主動性,更好地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才能。教幼兒學習詞匯,不要讓幼兒機械地記憶,而是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例如,教師在教幼兒認識自己的鼻子、脖子、褲子、襪子時,讓幼兒說出名稱,并問幼兒:"剛才這些詞中都有一個什么字,你們再找找,教室或家里你見過的西里面還有那些東西也帶有這個"子"字。"這時,幼兒很快找出了桌子、筷子、繩子、籃子、盆子等等,最后,還讓幼兒進行了比賽,看看哪一組的幼兒找到的帶"子"的東西多,幼兒對此樂次不疲,興趣高昂。另外,抓住各種時機帶領幼兒做了其它的游戲,如說相反的話,打電話,接龍,滾雪球,詞匯開花等,慢慢地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幼兒在各種游戲的過程中學習并運用到了許多的詞匯,接著又開始把這些詞匯慢慢地運用到了生活之中。
。╅_放區(qū)域活動,鼓勵幼兒講得更好《綱要》指出:"幼兒的語言學習具有個別化的特點,教師與幼兒的個別交流、幼兒之間的自由交談等,對幼兒的語言發(fā)展具有特殊意義。"較為統一的集體活動或稍有層次的小組活動。不能為他們提供最適宜的語言操作機會。而在區(qū)域活動中,教師處于隱性地位,幼兒在區(qū)域活動中的相互溝通,相互學習,相互交流,都要運用語言。所以我們注重為幼兒提供適合的、感興趣的區(qū)域材料,讓幼兒在自由選擇、自由操作、自由探索中獲得發(fā)展,區(qū)域活動的開放性和自主性給了幼兒一個屬于自己的、沒有壓力的、輕松愉快的語言運用和語言創(chuàng)造的空間,彌補了正規(guī)性語言活動中存在的不足,打破了各領域的界限,在合作、交流、操作過程相應的各方面能力得到發(fā)展,從而也進一步推動了語言的發(fā)展。如,在開展《可愛的動物》主題時,我們在"科學區(qū)"提供了西瓜蟲、蝸牛、螞蟻、蚯蚓、蝴蝶等小昆蟲的圖片、標本和實物,幼兒的興趣非常濃厚,仔細觀察著它們的外形,我們及時引導幼兒用語言來描述,有的說:"西瓜蟲能把身體卷起來,就象一個西瓜。"有的說:"蝸牛的身體很軟,背上有殼,它能把身體藏到殼里。"有的說:"蚯蚓生活在泥土里,它的身體黑黑的。"還有的說:"螞蟻爬得很快,而且經常會有很多螞蟻一起出來找東西吃。"……后來,幼兒還把自己家中的小動物帶到了幼兒園,我們把那些小動物都放到了"自然區(qū)",鼓勵他們每天去看看它們,給它們喂實物,觀察它們的生活習性,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再如,我們在"語言區(qū)"投放了一個塑料泡沫制成的電視機,并且屏幕可轉動,變換畫面,幼兒都爭著去當節(jié)目主持人;在"表演區(qū)"我們與幼兒一起制作了指偶,鼓勵幼兒把有意識的語言教學用幼兒無意識的方式、感興趣的方式表演出來,邊演邊講?傊變涸谧雒恳豁椆ぷ鲿r,都是邊操作邊講,相應地豐富了幼兒的詞匯,大部分幼兒講得越來越好,幼兒講的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fā)展。
總之,從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入手,讓孩子愛說、想說、會說,促進其交往能力的發(fā)展。因為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及語言理解能力是影響他們交往水平的直接原因。在平時生活和集體教學中,我注意規(guī)范自己的語言,一方面為孩子創(chuàng)設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另一方面我不把孩子當成什么都不是很懂的小毛孩,而是把他們當作有理解能力有自己思維的"大人"來交流,平時盡量避免說話時重復羅嗦,在講故事時,只要不是很難理解,我就不把他們口語化,漸漸地培養(yǎng)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讓孩子從日常生活中會時不時說出一些故事中出現的詞匯,如"她摔得頭破血流""大雪紛紛揚揚"等,連我這個做老師的也對他們刮目相看。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鍛煉與提高很大一部分來自教師是否提供機會,因此在平時,當班上廣播要通知什么事情時,我便請小朋友當小小廣播員仔細聆聽通知內容,并完整地播報出來,這樣即培養(yǎng)了孩子仔細聆聽的習慣,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還進一步增強了語言訓練的興趣;在平時的茶余飯后,我們的小小故事會不再停留在單純的復述上,而是鼓勵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去編出好聽的故事,這不但培養(yǎng)了孩子的語言創(chuàng)造性,還提高了孩子的思維能力。
生活中的時時刻刻都是培養(yǎng)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好時機,只要我們善于引導,善于為孩子創(chuàng)造機會,孩子的語言能力是很容易。
【參考文獻】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1年2.《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的設計與組織》人民教育出版城,周兢主編3.從建構主義觀點看幼兒語言教育--于東青,早期教育,2003.74.《讓幼兒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學習和發(fā)展語言》,沈心燕.幼兒教育,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