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來,我們采取單組實驗方法,通過"你玩我玩大家玩,你樂我樂大家樂"等一系列活動,對中班幼兒謙讓行為的培養(yǎng)、形成進行較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具體步驟和措施首先,把同伴間友好謙讓、團結友愛的教育,貫穿在各科教學和幼兒生活活動之中,讓幼兒在形象、生動、有趣的學習中接受互相謙讓的教育。如在語言教學中朗誦《小白兔過橋》、《兩個梨》;在音樂活動中唱《讓座》、《滑滑梯》。跳《團結舞》;在組織區(qū)角活動及游戲時,提醒幼兒不爭搶材料,從而增強幼兒的謙讓意識,逐步形成幼兒間互相謙讓的良好行為習慣。
其次,根據(jù)幼兒不善于用理智支配自己行為的特點,創(chuàng)設了幾個有關的情景,有目的、有意識讓幼兒進行鍛煉。如分點心時,有意在同桌上少放點心提醒幼兒互相謙讓;在體育活動中,有意投放數(shù)量少于幼兒材料,讓幼兒互相謙讓,體驗謙讓行為所帶來的樂趣。
第三,運用鼓勵表揚的方法,激勵幼兒養(yǎng)成謙讓的行為習慣。如致源小朋友在洗手時,讓別的朋友先洗,我抓住了這一件小事及時進行表揚,號召大家向他學習。針對幼兒行為的多變性,平時注意抓謙讓行為的穩(wěn)定和鞏固工作。對有多次謙讓行為的小朋友,我一次次地在班上給予表揚,讓大家認識到,謙讓不是只表現(xiàn)在一二次就可以的,應該長期堅持下去。對那些表現(xiàn)過謙讓,后來又有"爭"、"搶"行為的小朋友,我在耐心地教育他們不該"爭"、"搶"的同時,結合表揚他們曾經(jīng)有過的謙讓,鼓勵他們向那些一再表現(xiàn)謙讓行為的小朋友學習,做一個受人稱贊的好孩子。
二、教育的效果與分析實驗表明,幼兒謙讓行為可塑性很大,實驗前有爭搶行為的幼兒占61.9%,實驗后下降至13.1%,這是可喜的進步。根據(jù)實驗結果,我提出兩點建議。
第一,善于發(fā)現(xiàn),大力引導,注意激勵,促使幼兒謙讓行為的形成。幼兒具有很強的自尊心和好勝心理,過多的批評,對幼兒的教育不利,而采用引導、激勵的方法,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當我發(fā)現(xiàn)柳潔不搶玩具時,就指著他說:"你們看柳潔多能干,都把好的玩具讓給了別人,你們說該不該向他學習呀!"爭搶中的小朋友停止了爭搶,互相謙讓起來,因為他們都愿意在贊揚聲中體驗和滿足的心理。另外,老師的榜樣是很重要的。老師應當時刻以自己模范行為,給幼兒做出榜樣。
第二,設置有關的教育情境,讓幼兒如臨其境地,正確處理好同伴間的關系。經(jīng)常設置情景,讓他們體驗不懂謙讓帶來的影響,可促使他們較自覺地協(xié)調(diào)分工,養(yǎng)成謙讓好行為。在游戲時,讓他們經(jīng);Q角色,互相體驗,使他們知道當個人需要和別人發(fā)生矛盾時怎樣處理,如玩音樂游戲《熊和小孩》,熊這個角色大家都喜歡,可只能一二人當熊。這時,大家都互相謙讓起來,"你先當,你先當"。他們懂得了謙讓,懂得了尊重人、關心人,更懂得了學會克制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