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美術教育是根據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幼兒美術特點進行的一種審美教育,屬于藝術教育的范疇。藝術來源于生活,生活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源泉。對于幼兒園的孩子來講,他們對周圍世界的認知,完全依賴于他們的生活經驗和興趣,幼兒的生活本來就和藝術融為一體的。因此,幼兒園美術教育離不開幼兒生活,應該滲透于幼兒生活世界之中,與幼兒的生活緊密相連。
【關鍵字】: 幼兒 美育 生活
我國教育學家陳鶴琴認為,兒童的美術教育是促進幼兒身心發(fā)展的重要的教育教學活動。他主張把"大自然、大社會"做出發(fā)點,讓兒童直接向大自然、大社會去學習。 生活中的美無處不在,幼兒美術教育的重點就是要讓孩子更好的融入生活,學會欣賞生活中的美麗。那么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們,在美術教學中的重點就不在于教會孩子美術繪畫的技巧,而在于側重在于引導孩子尋找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并運用幼兒自己喜歡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今年已經是我第三年的教學,作為大班的老師已經和孩子們一起走過兩年半的時光,通過這幾年的教學我也認識到只有符合幼兒的發(fā)展規(guī)律教學,才會使孩子們所喜愛并能充分發(fā)揮幼兒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使孩子得到全方位發(fā)展。在教學中我也常常從一些生活化的方面入手,提高孩子們自己的熱情。具體的措施也有如下幾方面:
一、找尋生活中的點滴。
在教授繪畫中,我嘗試從孩子們的生活找起,選擇那些能喚起孩子已有經驗的物體作為學習繪畫的教材,使孩子們更容易也更愿意去表現(xiàn)和表達。在小班時,我們主要輔導幼兒給我們身邊常見的物體進行涂色,在中班時我們選擇繪畫一些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如:房子、蝴蝶、瓜果等,現(xiàn)在在大班我們根據幼兒好奇心強的特點,選擇如《喜洋洋和灰太狼》的故事等作為素材讓孩子進行繪畫活動。在繪畫中表達的內容是孩子生活中的東西,這樣就比較容易激起孩子的學習興趣,更能吸引孩子的主動參與。
這個學期有一節(jié)美術活動:《秋天的樹》,大多數幼兒經過親身觀察,發(fā)現(xiàn)秋天的樹普遍的特 征就是樹葉變黃了,風吹過會掉下來。所以我要求幼兒畫出它的主要特征。能力強的幼兒,我會鼓勵他們大膽展開想象,大膽表現(xiàn)。繪畫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一個幼兒畫了一棵綠蔥蔥的樹,我問他:"秋天到了,你的樹怎么還是和夏天一樣綠呢?"他看了看我,回答道:"我家旁邊的樹就是這樣的,它冬天的時候樹葉也是綠綠的。"這個時候,我想起了"常綠樹"和"落葉樹",原來,我們的生活當中,并非都是落葉樹,也有一些常綠樹存在,如:桂花樹、茶花樹。當作品展示的時候,我讓他們自由評價,哪些地方比人家好,好在哪里,那些地方不如人家,以后該怎么做。一次次的作畫,一次次的比較,一次次的失敗,一次次的醒悟。慢慢地他們也會有所改進。
二、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線條。
線條是比較抽象而又單調的"語言",那么,簡單的線條為什么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什么好處呢?這樣的答案我就讓孩子到生活中自己尋找!這樣一來,孩子們也有動力來研究如何畫線條。孩子們發(fā)現(xiàn)太陽的光就是線,電話線也是線,由此孩子經常自己命名線條,如:太陽線、電話線等等,由于有了這些不同的線,孩子們對于繪畫也是格外的有興趣,所以,我們必須變"抽象語言"為"具體語言",實施在教學中就是過程的情景化。
在主題活動《驚奇一線》中,我要求幼兒自己設計風箏的圖案,也可以根據老師提供的半成品,添上各種對稱的花紋。我為幼兒準備了兩種材料:白紙和畫有基本形狀的紙,讓幼兒按自己的意愿進行材料的選擇。對于平時作畫比較大膽的幼兒,我鼓勵他們選擇白紙進行作畫、裝飾,鼓勵他們大膽想象,大膽構圖;對于平時揮筆不夠大膽的,我讓他們拿老師準備的半成品(已經構好輪廓的)練習,通過勾畫花紋,涂色時的揮筆,體驗如何大膽。當他們的作品完成以后,同樣給予肯定,在老師贊許的目光中,孩子們充分體驗到了成功、喜悅和自豪,從中獲得了滿足,建立了一定的自信。
同時我和家長聯(lián)系利用節(jié)假日,孩子們在父母的陪伴下穿街走巷,平時被忽略的線條一一展現(xiàn)在了孩子的眼前:衣服上、家具上、餐具、裝飾品上都有著豐富多樣的線條花紋,線條與圖形花紋的有機組合,產生了神奇的美感。孩子采集了自己的發(fā)現(xiàn),使得孩子的感官受到了沖擊,學畫的積極性持續(xù)升溫。
三、探索生活中的變化。
每個幼兒都具有創(chuàng)造的潛能。美術是幼兒創(chuàng)造的自然表達。在幼兒的美術作品中,許多條條框框被打破,表現(xiàn)常與成人不一樣,甚至比成人的更純真、更富有創(chuàng)造性。
比如折紙活動"會變的小船"中,我先讓幼兒欣賞我折小船的過程,然后根據圖示自己折,當他們碰到困難的時候,他們會互相討論,互相幫忙。小船折成以后,我用神秘的口吻告訴幼兒:"這可是一只會變的小船,試試看能變成什么?"孩子們聽了可樂了,他們橫著,豎著比劃著,討論著,不時有人說:"老師,快告訴我能變成什么?""老師,快幫幫我……"我賣了一個關子:"老師就是要讓你們自己試試。"終于有一位幼兒叫了起來:"老師,我變出來了,我把小船變成了一件衣服。"其他孩子聽到了,都涌上前去取經,一會兒,一聲聲"我會了""我也變出來了"傳了出來。更有孩子問我:"老師,還可以變嗎?"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你們真棒,都能完成了,還有誰能試試,看看還能變出什么來?"于是,孩子們更高興了,他們認真地嘗試著,折著。最后,有的幼兒叫了起來:"我又變成了一條褲子!"經過成功者的點撥,其他小朋友也在嘗試中成功了。對于一些沒有變出來的幼兒在我的鼓勵下,同伴的幫助下,自己的努力下,也得到了成功。由此活動,我們看到此教學活動激活了幼兒的潛能,發(fā)展了幼兒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互相幫助能力等,讓幼兒在親身嘗試的過程中,勇于探索,敢于實踐,善于觀察,善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