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ㄒ唬┟绹谧非蠛⒆尤姘l(fā)展的同時,特別重視開啟兒童的心智。美國家庭教育中注重對子女注意力的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和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認為這是開啟孩子心智的重要方面。而中國的家庭教育注重對孩子的智力的培養(yǎng),而忽視對孩子思想品德、性格習慣的良好要求,使孩子很難真正的、全面的、健康的發(fā)展。當今社會,許多父母片面地認為孩子智力高、知識多就會有好前途。這就導致中國的教育內容重智輕德,以學習代替一切。
(二)美國家庭教育從小就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理財觀念,重在培養(yǎng)孩子的理財品質,這是美國家庭教育內容上的一大特點。"讓孩子學會花錢,懂得管理和計劃,讓孩子學會賺錢,靠自己的勞動獲取收入,讓孩子學會存錢,讓孩子學會奉獻,讓孩子學會恰當?shù)厝ソ桢X,讓孩子學會使錢增值。"[6]而中國家長卻在經(jīng)濟上放任,讓孩子養(yǎng)成了揮霍金錢的惡習,坐享其成,卻不知道珍惜父母的血汗錢。
五、教育方法和手段上都包含比較學習、榜樣示范、解釋說理、練習和實踐、表揚和鼓勵,為孩子提供一系列的優(yōu)秀條件等。但存在著一系列的區(qū)別。
。ㄒ唬┰诒容^學習上美國人重視孩子自身的縱向比較,而不提倡將孩子與孩子之間進行比較,因為他們認為這樣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他們經(jīng)常鼓勵孩子樹立信心。美國人的兒童教育都盡量避免對孩子進行橫向比較和評價,以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中國的家長則喜歡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進行比較,比較出來的結果幾乎都是自己孩子的不足。"中國的家長總愛拿別人的優(yōu)點與自己孩子的缺點比,對孩子取得成績不能正確對待。"[7]他們想當然地認為這樣可以促使他們的孩子會努力地去達到他們的要求,然而,結果卻并非如此,這只會打擊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失去信心。
。ǘ┟绹募彝ソ逃匾暫⒆拥膫人自主權,讓孩子在社會允許的前提下自理、自主、自我選擇并自己做決定,是一種明主寬容的教育方法。美國的家長不會對孩子的學習施加壓力,他們認為,孩子喜歡學的自然會努力學,為什么要強制他們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呢?強拗著去做,會傷害孩子的感情與個性。而中國的教育方法很不一樣,"中國人總是喜歡拿著這些不算十分科學的東西死命地驅趕著孩子往前跑。"[8]中國的家長盲目追求高學歷,過度教育病,盲目地為孩子買學習資料,讓孩子練題海戰(zhàn)術,F(xiàn)實生活中有不少家長不考慮子女的稟賦、興趣和學習能力等差異因素,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請各式各樣的家教,花重金陪讀,恨不得讓孩子一口吃成胖子,生怕他們在學業(yè)上落后別人一步。一般情況下,這些家長要么篤信"書中自有黃金屋",要么是沒受過高等教育,有著強烈的"補償"心理。但這樣的家教,卻往往事倍功半勞而無功,甚至給子女帶來傷害。家長之間盲目模仿,形成"拉瓦錫效應",盲目讓孩子參加各種培訓班,從不考慮孩子是否喜歡,是否感興趣。
(三)美國的家庭教育為孩子提供一些必備的條件,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家長最多從旁提醒、參謀和引導。甚至他們的某些行為在中國家長看來真的是很"大膽",如美國的家庭會提供給孩子"藥",讓孩子自己去觸摸,了解一些簡單的醫(yī)務常識;他們還會提供給孩子一些小型工具,像工具刀、鋸子,讓孩子自己去發(fā)現(xiàn)和學會一些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相比較而言,中國的父母則選擇了在溫室中培養(yǎng)自己的孩子,生活上包辦代替,社會上過度保護。我國大多數(shù)孩子是獨生子女,家庭教育中情感因素沖淡理智因素,典型的"四二一"綜合癥,一切以孩子的"意志"為轉移,過分愛護,一切為孩子準備好,導致孩子缺失必要的基本生活技能、勞動技能培訓。"太完美的愛對孩子來說是牢籠,太完美的父母會讓孩子喪失獨立,孩子有選擇的權利,哪怕選擇的是不幸。"[9]
(四)中美兩國在家庭教育方法上還有值得關注的一點,美國的家長不習慣打罵孩子,他們采用的方法是積極的鼓勵,樹立孩子的信心,不讓孩子有挫敗感。美國人認為,用棍棒來對待孩子的錯誤,雖然能夠打掉一些錯誤,但其負面的作用卻遠遠超過收獲。而在中國,父母經(jīng)常采用打罵和體罰的方法來教育孩子,使孩子的身心收到嚴重傷害,教育效果卻是適得其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通過對中美家庭教育的一系列粗略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中美家庭教育之間的一些異同點,這并不是盲目地去推崇美國的家庭教育,中國的家庭教育也存在很多優(yōu)點,最關鍵的是我們能從比較中習得一些有價值的東西,取其精華,加以借鑒,這或多或少能給我們的家庭教育一些發(fā)人深思的啟示,讓我國的家庭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越來越好。
注:
[1][4][6]李天燕.家庭教育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版.19,87,74
[2]唐淑.學前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10月第2版.168
[3]George S.Morrison.當今美國兒童早期教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版.47
[7] 李希敏. 河南科技學院學報[J].2010年版.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