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良好的生活習慣
良好的生活習慣,首先是保證人體健康成長,避免或減少疾病的需要;其次也是一個人精神風貌的形象反映。對孩子而言,按時起床、睡覺,就餐不挑食、食不過量,早晚刷牙、飯前洗手、用品有序、指甲勤剪,以及坐則端、立則正,不隨地吐痰等,都是應當從小學會的。
孩子良好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主要有賴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傳身教,并且這種教育開始得越早,越易于養(yǎng)成孩子的良好習慣。好模仿是孩子早期行為的特點,模仿是孩子養(yǎng)成習慣的先導。所以,家教中,父母應更多的注重用自己的"身教"去引導孩子的行為習慣,凡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應首先做到,為孩子的行為規(guī)范樹立一個好榜樣。
在孩子直接模仿的基礎上,父母再加以必要的的語言引導,及時表揚孩子好的行為,批評不好的行為,進一步強化孩子的行為導向,誘使孩子向著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的方向發(fā)展。
。ǘ┝己玫膶W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有助于人們對知識的準確掌握,而且有利于人們將刻板的知識靈活運用。毫無疑問,只有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使人勤于學習、善于學習。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同樣有賴于父母日復一日、持之以恒地教育和培養(yǎng),父母若缺乏耐心,孩子就遇事急躁;父母若粗枝大葉,急于求成,孩子就不求甚解,囫圇吞棗。
如今,在家教中,許多家長注意對孩子進行智力開發(fā),可遺憾的是,不少家長只注意到了暫時的成果,只知刻意追求孩子贏得較高的分數(shù),而忽視了終將在孩子畢生的學業(yè)、事業(yè)上產(chǎn)生巨大影響的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在學校絕大多數(shù)"學習困難"學生之所以學習成績差并非能力問題,而往往是家長忽略了孩子按時保質保量完成作業(yè)、勤學好問的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另外一些家長平日里對孩子求全責備、批評迭加,結果使孩子早早就厭倦了學習,把學習當做一種痛苦,絲毫不能從中獲得什么快樂,而漸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與動力。為此,在家教中,對孩子的學習應因勢利導而絕不強制壓迫,應善于誘導而絕不凡事都做出規(guī)定。
家長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在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中的問題,及時糾正孩子缺乏耐心、恒心和毅力,以及做事草率、粗心大意、學習三心二意、做作業(yè)時東倒西歪等不良習慣。在家庭中養(yǎng)成尊重知識、熱愛學習的氣氛,使孩子感到,勤奮學習值得仿效,擁有知識值得自豪,以促使孩子養(yǎng)成自覺學習、自愿學習、追求知識且鍥而不舍,矢志不移的良好習慣。
。ㄈ┝己玫男袨榱晳T
行為習慣是指人在社會交流、處世待人過程中,通過待人接物方式而表達出來的一種習性。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主要表現(xiàn)在自覺遵守紀律、誠實守信、講禮貌、談吐得體文明,待人熱情大方等等,這些良好的行為會讓孩子贏得好人緣,會讓孩子成為一個社會所需要的合格公民,有利于孩子一生的成長。
家庭是孩子學習人際交往的第一場所。家長固有的行為習慣,可以說每時每刻都在通過耳濡目染讓孩子學習模仿。因此,父母經(jīng)常需把家庭作為社會來嚴格要求自己的行為,從而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如:家人相處使用禮貌用語,有求于人說:"請",受惠于人說:"謝謝",打擾了人說:"對不起"等。這些小小的習慣易于使孩子對行為規(guī)范產(chǎn)生直觀的認識,從而在日常的生活中自然養(yǎng)成好的行為習慣,歸根到底,家長有意識的言傳身教將是孩子行為習慣形成的心理基礎,要想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家長們首先得在家庭中做出表率。
三、家長要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習慣,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提高孩子正確的分析和判斷能力。良好的習慣來自于對行為的正確認識。作為家長要讓孩子知道那些是對的那些是錯的,逐步引導孩子選擇正確的行為方式,作為自己行為的準則。比方說我在教育女兒的過程中,就每天應該幾點睡覺、幾點起床,每天必須睡幾個小時的覺 首先要做的是讓孩子明白為什么要這么做,這么做有什么好處,我用孩子最容易接受的語言講明道理,孩子明白了道理,按時睡覺的自覺性自然就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