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把握教材,滿足幼兒不同的心理需求。
要使提問更好地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促進幼兒思維、表達等更好地發(fā)展,教師必須了解孩子的發(fā)展水平與需要,并能清晰地把握教材的內涵與重點等。
1、提問要適合年齡特點,并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要有經(jīng)驗的提升。提問后應盡可能讓幼兒各抒己見,鼓勵他們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有時可有意識地設置一些問題或障礙來引導幼兒“跳一跳摘到果子”,對孩子的回答,教師可組織幼兒開展討論,在討論中進行思考、分析、比較、判斷,從而建立新的認識。
2、提問要循序漸進,具有層次性。幼兒的思維具體形象,教師的提問設計既簡潔扼要,又循序漸進,能根據(jù)幼兒特點與經(jīng)驗水平,有淺入深、從易到難、由粗及細地展開,以引導幼兒積極思維,分析想象。同時,對于反應較慢的幼兒,教師可將第一層次的問題拋給他們,在語速上適當放慢一些,對反應較快、脾氣較急的孩子,可將一些突破常規(guī)的問題拋給他們,語調要顯得沉穩(wěn),促使每個孩子都能深入地理解活動內容,在原有水平上,用不同的速度去實現(xiàn)自身的發(fā)展。
3、提問應找準切入點、突出重點。對目標的把握,教材中重點內容的理解,是找準提問切入點的前提,因此,教師應在明確目標的基礎上,著力分析、研究教材、找出關鍵問題,有針對性地設計提問。如語言講述活動《朋友船》中重點引導幼兒根據(jù)具體情況動腦筋、想辦法。小狗和小猴都掉到海中,可只有一個救生圈,怎么辦?中班故事《果醬小房子》重點在于引導幼兒體驗熊哥哥犯錯后的不安情緒,理解其改過的行為,所以教師則指出:“熊哥哥為什么會感到不安?他該怎么做呢?熊哥哥不是喜歡吃蜂蜜嗎?他為什么要把蜂蜜涂到小房子上?”等問題,以滲透、凸現(xiàn)主題。
四、加強互動,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反應。
一個好的教學活動過程,可以是由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提出問題)——幼兒思考問題——教師傾聽、判斷并給予回應或提出進一步的問題——幼兒再思考回答這樣一個循環(huán)往復、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也是師生雙方積極互動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應有一個有準備的頭腦,隨時關注孩子在活動中的反應,敏銳地覺察并抓住關鍵問題加以引導,努力促進孩子的發(fā)展。
1、注意隨機提問。在活動中,教師作為一個傾聽者、觀察者、理解者和引導者,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并能抓住來自于幼兒的各種信息,及時設問加以引導,也就是要求教師接住孩子拋過來的球。
2、善于運用質疑。一個好的老師,應能敏銳地抓住孩子的反應,及時提問質疑,以激活情感,引發(fā)幼兒思維的不斷深入,促進幼兒學習主動性的發(fā)展。如在語言講述活動《小兔造房子》中,三只小兔的圓形、橢圓形、三角形的房子造好了,小兔住進去會怎么樣?讓幼兒聯(lián)系實際進行講述,然后進一步質疑:“住著都不舒服,那到底應該設計怎么樣的房子呢?”從而引導幼兒初步了解建筑設計中的一些要點,激發(fā)思維的積極性和靈活性。
3、及時作出回應。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的、連續(xù)的過程。活動中出現(xiàn)的具體情境是多種多樣的,幼兒常常會生發(fā)出一些出乎意料的問題,篩選出一些滿足孩子的探索欲望又能增加孩子經(jīng)驗的問題,及時作出回應。
總之,教有法而無定法,在幼兒的語言教學活動中,愿我們的每一位老師都能在新綱要的引領下,去積極實踐,在反思中不斷調整和改進提問的設計,促使孩子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