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喪失語言能力。這表明兒童的大腦左右半球都具有語言能力,因此,大量的方 面來說,大腦對語言信息的存儲與處理能力,應(yīng)當可以說大人不如小孩。
學前兒童在習得母語的同時,如果還能習得一門或幾門其他的語言,這當然是理想不過的事情,在少數(shù)雙語地區(qū)或家庭中,我國的一些孩子的確會說兩種語言,但可惜的是大都不是國際上廣泛使用的語種。
諸如英語 、法語、德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等等,這些語言對我們來說還不是第二語言,而是缺乏使用環(huán)境與使用 機會的外語。英語是我國目前的第一外語,從對外開放的趨勢來看,有可能逐步成為我們的第二語言;事實上 ,對少數(shù)個人或集體來說,英語已是他們?nèi)粘9ぷ骱蜕畹墓ぞ摺?/P>
因此,我們也可以稱它為目標語(target language),即同時兼有外語和第二語言的性質(zhì)。喬姆斯基認為,習得母語的敏捷性可以轉(zhuǎn)移到習得第二語言中來 ,變成兒童的"第二天性"(second nature)。因此,我們這里不再討論作為第二語言的外語習得問題。
我們刻意要討論的是,學前兒童是否通過學習的途徑即用正規(guī)的教育方法掌握外語的基礎(chǔ)(basics)。答案是肯定的。德國奧琴(Aachen)師范學院英語系的施密特·尚貝恩(Schmid schonbein)在本世紀80年代就進行過 這方面的實驗,證明可以借鑒習得的經(jīng)驗創(chuàng)造一個教學環(huán)境,使學前兒童自然而然地學得(pick up)英語。
當然,在這種人造的教學環(huán)境中,需要教師所操的外語比較地道,與孩子們相處的氣氛要輕松愉快和富有情感,形成一個單一的語言"浴室"(uninlingual languagebath),盡可能讓他們接受某種偶發(fā)性的學習(incidental learning)。
同時,要寓教于樂,各種游戲要能引人入勝,如使用木偶或布娃娃等模特兒作為溝通對象,激發(fā)孩 子用外語進行口頭交際的欲望,造成一種近乎自然語境的氛圍。
要讓孩子多次重復(fù)其所學到或聽到的詞匯與話語,但這種復(fù)現(xiàn)又不能象教育少年或成年人學外語那樣顯山露水,而要設(shè)法讓他們不知不覺。此外,在教學時 不宜"一鍋煮",每一個班級應(yīng)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宜8—12人,以保證每個孩子的注意力不分散,便于 教師及時給予正面前引導(dǎo)與強化。
對實驗的測評結(jié)果顯示:實驗班兒童的外語學習成績與他們的智力不相關(guān);與他們父母的社會地位與是否 學過外語也不相關(guān);也未出現(xiàn)人們擔心的所謂"平衡效應(yīng)"(balance effect),說明學齡前兒童學習外語并不 妨礙其母語的正常發(fā)展。只是女孩的外語學習成績要比男孩好,說明性別對學前兒童學習外語還是有一定的影 響。
由此可見,缺乏習得條件的學前兒童,無論其智力的高低與家庭環(huán)境的好壞,都能夠在幼兒園或?qū)W前班學 會講外語,只要不是用混合語言(mixed language)進行教學,并不影響他們母語的發(fā)展;相反,在某種程度上 還能促進母語的發(fā)展。
其實,外語早期教育在我國某些家庭和一些大、中城市的幼兒園早已開展,并不是什么新課題。近年來, 一些新辦的私立和民辦學校紛紛崛起,它們不只是提倡從小學外語,而是以堅實的步伐標榜盡早學外語,使培養(yǎng)跨世紀外語人才的緊迫感凸現(xiàn)出來,人們這才感到,要搞好和推廣學前兒童的外語教育,是非有理論的指導(dǎo) 和經(jīng)驗的交流不可了。
例如上面講到的性別差異問題,還有沿襲中小學外語教學方法以及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