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兒童形成積極的歸因模式,就可以讓兒童產(chǎn)生“習慣樂觀”,遠離消極悲觀的思維。
消極的解釋方式,只能強化習得性無助;樂觀的解釋方式,能防止習得性無助。
樂觀者認為:壞消息只是暫時的,這件事很快就會過去,不必過于擔心。壞事情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可能是運氣、環(huán)境或別人的原因,并非我的過錯,所以也不必太過自責。
悲觀者認為:壞事的發(fā)生完全取決于我,而壞事持續(xù)的時間太長,會毀掉我的一切。
假如上面提到的11歲男孩能有樂觀的心態(tài),看到眼前的這一切都是暫時的,可以改變的,而老師的作法可能只是想讓自己學習得更好,并不一定就是在否定整個人。然后他就不會如此悲觀絕望,也不會發(fā)生這樣的悲劇。也可以通過改變自己,努力學習,得到老師的認可,讓自己朝著更好的方向前進。
我們如何幫助孩子們形成一種樂觀的解讀方式?情緒 ABCDE理論,可以幫助兒童養(yǎng)成良好的樂觀心態(tài)。遇到壞事 A時,我們的本能反應就是產(chǎn)生消極的想法 B,從而觸發(fā)壞的后果 C。如何變悲觀為樂觀?可采用的有效方法有:反駁 D,與不合理的想法 B辯論,最后進入下一步:激發(fā) E,激發(fā)自己的行為,以達到改變結果的目的。
結語:如果孩子有負面情緒,讓他試著說或者寫下自己當時的情緒;幫助孩子理解和梳理:不好的事情、想法和結果之間的關系;引導孩子自己去思考:除了已有的想法,還能有什么其他的理由來解釋呢?問問孩子,如果還有其他的可能的話,那之前的想法會不會不成立?通常情況下,孩子的問題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的好機會,改變認知和思考,事情就會變得不同。